第142章 三三制战术
一九三八年五月十五日,日军又开始了进攻,和陈风猜测的差不多,其它位置的兵力没变,西线投入了两个支队,并且是以机械化为主,虽然这个时期的机械化还是卡车为主,但鬼子投入了大量的骑兵和坦克。
战役一开始就成了生死局,飞机,大炮,坦克,整个徐州周边的国军阵地瞬间硝烟弥漫,日军也没打算用散兵线试探,甭管国军炮阵地如何,全线借助毒气弹发起了集团冲锋。
一天的时间,东线面对鹫津师团的阵地先被突破了,其它阵线也岌岌可危。
想到了日军的疯狂,但没想到如此的灭绝人性。
法,溃退是不可避免了”
。
陈风明白国军溃退的可怕,弄不好能一口气从徐州跑到武汉:“李长官,把台儿庄的百姓转移出去,准备巷战吧!
把兵力全部散开,以班为战斗单位,提前做好布局和命令,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凝滞日军进攻,消耗日军的战略目的”
。
李宗仁仔细考虑着这个方案,总感觉太简单了点,队伍散开巷战,确实能化解一部分毒气攻击的问题,但这样真的行么?国军的战斗力自己清楚,以班为单位,恐怕撑不住日军的一枚迫击炮弹:“冷枪队长,还有什么别的办法么?一个班一个班的士兵集中在一起,日军的迫击炮完全可以解决啊”
!
陈风笑着回答道:“李长官,一个班的兵力绝对不能集中在一起,那样是纯粹找死,我这里有个战术体系,一个班十个人分成三组,班长居中策应指挥,三个小组可以呈正三角或者倒三角布局,小组之间拉开距离,这样的布局防守一片民房或者半条街道应该没有什么问题”
。
李宗仁眼睛一亮:“听着不错,详细说说”
,转过头对着李云烟说道:“准备点伙食,一会就在这里吃”
。
陈风铺开一张纸,用图画的形式更加容易讲解。
三三制战斗小组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是为了弥补八路军火力不足的劣势。
通常情况下,我军以班为单位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三人,为便于相互接应,排成三个梯队。
三人战斗小组呈三角进攻形,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固定任务,或侦察火力,或输出火力,或掩护战友……这是一个能攻能守的阵型,类似于抗倭名将戚继光发明的鸳鸯阵:疏散的战斗队形。
因而,一个二十七人组成的战斗群完全能够覆盖几百米宽的战线。
这样即使日军用毒气弹,也造不成大量的杀伤,重点是每个班都有了防御节点,只要死守节点,即使被突破了后撤,后面节点的国军有自己的任务,也不会跟着溃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