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圣之后,我帮刘备拿天下第522章 于禁降
人狠话不多。 关羽一出现,狭长的丹凤眼就直接锁定了被围在中央,正跟周仓和裴元绍对战的于禁。 他一言不发,提着青龙刀,骑着黄骠马,直冲向于禁。 钟繇赶忙指挥士卒,给关羽让出一条道。 青龙偃月刀之下,所有挡路敌卒,无人生还。 于禁听着后方传来的惨叫声,心知是关羽来了。 他不敢耽搁,指挥亲卫缠住裴元绍,而后一刀挥出,逼退周仓,调转马头就往另外的方向杀去。 牺牲了不少士卒之后,于禁也杀出了重围。 而此时,他麾下的士卒,已经牺牲了个七七八八。 于禁在前面跑,关羽带着周仓跟裴元绍在后面追。 本以为只是副将战死,东门失守。 却没想到,于禁驭马逃了一圈,发现被关门打狗,瓮中捉鳖的,竟然是自己。 于禁被追着跑,最先去的是北门。 镇守北门的荀谌,不等于禁过来,就下令放了羽箭,还以大盾为阻挡,将内里的士卒保护得严严实实。 于禁瞥了一眼这架势,也知道一时半会儿,他根本就无法攻破这防御。 因此,远远就引马往南门跑去。 毕竟临颍城的四道城门,就只有靠近颍水的西门被淹得最严重: 大水冲来的那一瞬间,就把草木杂物全部堆到了西门外。 城门外面一片汪洋,城门口还堵满了杂物,在水患没有平定之前,这道城门根本无法通行。 也正是如此,无论是于禁还是关羽,都没有再次安排士卒。 然而,等于禁抱着最后的希望跑到南门的时候,却见到了镇守南门的陈群。 微微有些惊讶的于禁,此时心中的猜想彻底落实: 颍川世家,真的全部叛变了! 荀谌原是袁绍谋士,而且不喜出风头,于禁根本就没见过荀谌,只是听过名字。 因此,他并不知道镇守城北的那名小将,就是荀谌。 但陈群就不同了。 曹操将整个颍川都托付给了陈群,还任命了他为颍川太守。 相比于钟繇,陈群才是真的能够代表颍川世家的人物。 见到于禁,陈群跟钟繇一样,选择了先劝降: “文则,颍川世家决意辅佐汉王,临颍也已经尽在关将军掌控之中,不必再负隅顽抗了! 你不为自己想想,也该为家人想想,泰山郡尽在汉王掌握之中。 若是你死了,你一家老小,该如何自处?” 于禁乃是泰山郡人,出身寒微,黄巾之乱时跟随同乡,也就是济北相鲍信,立下战功。 后曹操领兖州牧,就被曹操提到了身边,追随至今。 陈群是世家代表人物之一,因此他劝说于禁,也是站在世家选择之上的。 但陈群不知道的是,于禁的家人,早就在曹操的掌控之下了。 不提这一茬还好,一提这事儿,于禁立刻就想起了曹操今日的传信。 见前方的于禁突然停下不跑了,而陈群做开口状,关羽也下令道: “围住敌军,没有军令,不得动手!” 关羽不是个嗜杀喜战之人,更不屑趁于禁跟人交谈之际,出兵偷袭。 若是陈群能直接劝说于禁投降,自然是最好不过。 周仓和裴元绍听命,默默率兵围在了于禁大军外围。 而城楼上,陈群不遗余力地劝说于禁。 从袁、曹联手作乱,犯上谋逆,说到曹操的不重用,又说到曹军大败…… 说的陈群嘴皮子都干了。 本以为劝说无效,陈群都想让关羽动手了。 却不料这时候,于禁突然冒出一句话: “身为降将,安得重用?” 这话,正常投降的将领都会有担忧。 相比于文官来说,武将是要直接领兵作战的。 手握兵权,又曾效力他人,这本身就是很大的威胁。 因此,不少将领投降之后,便被调离了前线。 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也终结了其戎马疆场的可能。 这对于想通过战功建功立业的武将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于禁在这时候提出这个问题,并不奇怪。 问题在于,陈群本身也是才投诚刘备的。 在进城之时,他自己心里也还在惦记这个。 他尚且不确定自己的未来,又如何能给于禁承诺什么? 当然了。 这点小事,陈群自然有办法糊弄过去。 但此时的他,只是看着驭马缓行至城下的关羽,并未作答。 “只要心向汉室,有何不得重用?”关羽轻抚长髯,淡淡道。 被卢植教授过,又跟刘备、张与、荀彧等人时不时探讨政事的关羽,如今看待事情,早就不单单是军事思维和个人思想了。 他自是欣赏忠义勇猛之将,比如赵云、典韦、许褚这种出身清白,从一开始就跟着他兄长的人。 但关羽也知道,若是把吕布、张辽等降将都一棍子打死,他们夺天下的难度只会上升。 敌军都知道即便降了也得死,那定然会团结一心,跟他们不死不休。 如此,即便是打下了江山,也只是两败俱伤而已! 关羽这话,虽说没有直接给出答复,但态度却很是明确。 闻言,陈群暗松一口气。 而于禁垂首握拳,似乎在纠结。 关羽并未催促,只是目光定在于禁身上。 半晌,于禁翻身下马,抱拳道: “末将于禁,愿降关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