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百倍暴击,我从此天下无敌第351章 顺便论证了一个新的猜想
京都数学院最大的教室,早早地就满满当当的人群了。 不少人都挤着过来,就为了听听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证明的。 要知道,让整个数学系非常郁闷的是,证明它的人,不是自己学院的,而是一个经济、物理双料博士生。 唯独让人心里更舒坦一些的是,这个人是他们京都大学的学生。 一个年仅23岁的学生,竟然解决了世界级的猜想?! 若不是诸多数学大佬纷纷表示真的被证明了,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的。 宁愿相信是一个民科,也不相信这个牛人就出现在自己身边。 “喂,这位师兄,你也来听江奕辰的讲座啊?” 好不容易挤到到了前排一个廊道的孟德强往前开路,拉着梁璐挤了进去。 边上的一个非主流少年拍着问道。 “你是?” 孟德强有些奇怪,这个少年这么热情? “我是本科大三的,师兄是研究生吗?” “对,我研一。”孟德强如实点头。 “数学哪个方向的?” “……我学经济的。”孟德强看对方有些懵的眼神,轻咳一声,“江奕辰就是我们学院的。” “厉害!”少年抬着大拇指,“江奕辰是我的榜样,竟然能同时学经济、物理、计算机,还能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太厉害了!你们见过他么?他是不是那种长发飘飘的?” “?”孟德强有些不明白。 边上的梁璐得意地道,“我们同一个班的,根本不止见呢,老孟还跟他同个寝室。” “真的?!”少年眼睛有光,“能不能引荐一下啊,我这个室友,最近特别迷他!” 说话间,少年挽过身边一个相貌有些平平无奇,头发微长凌乱的汉子。 “韦东林,今年大三,数学保送的。” 汉子有些腼腆,张嘴打了个招呼。 “我叫常毅。”话痨少年嘻嘻笑着回答道。 孟德强摆摆手,“那得看机会的,我们也不一定有机会。” 如今的江奕辰已然毕业,更是忙活着科研和公司,基本上不太来经济学院了。 哪怕来一次,也是去钱弘毅那儿。 更何况,眼前这个自来熟的数学系人才,也太自来熟了吧? 等了约摸会,梁璐抬首示意,“人来了。” 只见得江奕辰穿着一身休闲装,大步踏进了讲台。 在那儿,主持人热情地介绍了起来。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京都大学杰出校友,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者,经济、物理双系博士江奕辰来到我们这儿,为我们上一台公开课。” “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希望大家安静听讲,期间还会有自由提问环节,请大家做好准备。”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江奕辰为我们上课!” “啪啪啪!” 一连串的掌声响起。 台下四五百号人,就连走廊上也站满了人。 江奕辰站在报告席上,准备站着说。 磁性的声音,带着信服的味道。 在他开口的时候,有工作人员引导着穆清疏坐到了第一排。 就在孟德强、梁璐前面。 梁璐伸手招呼,“清疏!” 穆清疏闻言笑着回应,看着前排还有位置,同边上工作人员问了句,得到同意后,这才招手示意两人过来。 其他工作人员见状没有阻拦,让孟德强、梁璐两人跟了过去。 坐在了边上的预留位置。 常毅刚准备紧跟着过去,便被拦住了。 “我,我们是朋友……” 常毅红着脖子道。 “前排没有位置了。” 工作人员摇头。 常毅有些郁闷,再看向边上的韦东林,对方目光灼灼,看着台上的江奕辰。 年轻,自信,又似乎笼罩着天才的光芒。 “常哥,就这听吧,能听清。”韦东林拉住了常毅。 他对哥德巴赫猜想也草草地了解过,感觉并不容易证明。 梁璐笑着坐到了穆清疏身边,笑着轻声道,“清疏,真好,你在我们都有位置坐了。” “没事,正好还有多余位置。” 一排是预留的位置,主要是给数学学院的大佬们坐的,除了一些有事或是不感兴趣的,大部分都来了。 包括数学学院的院长。 此外就是重要嘉宾位置,以及个别留着应急的位置。 孟德强挠挠头,总感觉这样不太好,但也没多说什么。 这个时候,在台上的江奕辰已然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上课。 ppt是他自己做的,这个技能完全是小儿科,不过是半天时间,便出了一个精美又简约的ppt。 标题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多元矩阵分析。 “……1966年,华国着名数学家陈先生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1+2’证明,1975年刊发的《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更是精确、简约地论证了,” “我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对数论问题阅读了超过500余本原着原文,在这个基础上,我有了一种解答猜想的冲动。” “选择的,便是哥德巴赫猜想。” “……我首先在筛法上受了挫。” 江奕辰在第一部分简要地概述了哥德巴赫猜想后,谈起来自己论证猜想的过程。 这个过程就非常吸引人了。 就是穆清疏也沉迷了进去。 她还只知道江奕辰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但确实不清楚为什么江奕辰突然间要来研究这个猜想。 “随后我准备找寻新的数学方法,先后提出了12个新的工具,有些工具失败了,有些工具我在完善之后,留了下来。” “最终,我在多元矩阵分析法中找到了比较确信的答案。” 随后,江奕辰便开始了这个数学方法的介绍。 这也是这堂课的重点。 更是数学学院这些大佬、本硕博们想听的东西。 为此,江奕辰并没有藏私,先是拿着哥德巴赫猜想为例,开始推导和验证自己新的数学方法。 等到后面,就是利用这个新的数学工具,尝试做其他的研究。 比如,在这个课上,江奕辰非常简要地顺便论证了一个新的猜想。 这个猜想是黎曼假设。 虽然省略了很多步骤,但几个数学大佬一眼就看出来了,这个工具是真的有用! 至于其他人,像是孟德强、梁璐,哪怕是大四的常毅,眼前都冒出了星星。 他在说什么?我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