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缘从天而降第272章 京都
越靠近京都,气温就越来越高,慢慢到了17度,人体感觉很舒适,薄羽绒也不用穿了,一件长袖衣加个小外套刚好。 说好这个时节正是冷冬呢?怎么变成了暖阳。 上网一搜,原来这种反常气候已经有两年时间了。 好像南、北气温调了个。 好吧,这两年他们不在外界,断网了。 一路上还是按不慌不忙的时候节奏来,只是中间没有再出手囤积物品,纯观赏,纯游玩。 这就很难得。 也让后面的人一度以为他们现在是手头过紧了。 直到1月10号下午四点左右才抵达目的地——京都6环元仙女士的家,一座建筑面积为800平的独栋别墅,50年前的市值是68亿华夏币,不包装修。 京都气候:常温31度。 元妈的所在的别墅区叫“御苑”,属于老别墅区,除了最外围有二三十栋商住楼外,里面全是别墅。 独栋别墅、联排别墅,加起来有上千座别墅。 这也算是京都6环以外所有建筑的特色。 5环以内,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高层建筑,6环开始已经有百分之三十的楼盘主打别墅,从7环开始建筑已经以别墅为主打特色,占百分之四十五以上,而且所有的独栋别墅以园林设计为主,小区里的绿化率已经高达百分之六十。 元妈的家在京都6环,是元妈小时候的家。 我们前面看她好像还挺有钱的,那只是相对而言,以元妈的财力到了京都,那也只是超越了大多数普通人,离上层建筑还有一大截距离。 没办法啊,元妈的父母去的早,打造的商业帝国早已跟元妈没了一毛钱的关系,而且元妈自得到遗产后也没有开拓进取的野心,一心沉在学术研究当中。 在这个十户人就有一户资产过十亿的京东7环、8环、9环地界,元妈的资产虽然比上不足,比下那真的是绰绰有余的。 不过,现在不一样了,元妈只有固定只余下固定产业了。 当然,五十多年前的京都6环没现在这么繁华,7环也没现在这么多大佬聚集,那时也没有现在的7环8环9环。 由此可见,这些年京都发展的势头有多猛。 为什么说特别提京都后面发展的几环,这因为华夏自三十年前在国际的地位到现在一直处于没有那个国家可以撼动的位置,而且华夏还是世界上公认最安全、最有生命保障的国家,所以有很多国际大佬纷纷移民加入华夏国籍。 7环前面的几环建筑早已饱和,后面加入华夏国籍的置业购物那不就在8环9环,这两环居住的很多人都是国内国际的大佬,他们之中还有很多全世界的高级知识分子和顶端科技人才。 全球近35余亿人口,京都常住人口占0 9亿,比30年前猛增4千万。 这个人口比例增加的就很离谱。 不过京都的变化四个人目前了解就这么多,毕竟他们都是另类事业的人才,关注点不一样。 萧米心说一路上也没见建筑有多离谱。 反正“御苑”外的高楼也就六七十层的样子,跟她在s市上班时见到的建筑差不多。 但是她忽略了,这么想的时候她还坐在车上感慨京都的车水马龙,光靠窗户是看不清楚外面的具体情况的。 而且京都高架桥盘旋穿梭,如果不靠汽车的导航驾驶,你能不知道现在在第几层桥上面行驶。 萧米看建筑不高的时候,他们的车正行驶在第七层桥上。 米爸对京都的建筑就有发言权了。 都……实在太高了。 米妈在前排,道:“还没见过那个国家的楼和高架桥是京都这个层次的。” 元妈:“高架桥在四十年前规定最多五层。” 米爸说:“现在我们在最高层,七层。” 就离谱。 s市常住人口当时是两千二百万左右,高架桥最高都是五层,想象京都常住人口,七层高架桥也不算啥呢。 就是京都怎么容纳下那么多人的? 楼层看着没有都高到离谱…… 米爸表示他也看不出那些高住宅区的楼层高度。 好吧,又忘记手机的功能。 于是,除了米爸没办法刷手机外,萧米三人开始搜索这方面的内容。 原来“御苑”是老区,还没改建,其它新建的花园高楼基本上都是一百二到一百八之间了。 这个高楼层包括了6环以内很重要的区域。 要不然,真装不下这么多人。 如果说二三线城市的住宅区以套内180平的大面积为主的话,在京都,那就是主打90—120平三房四房为主流,其次就是单身公寓。 京都单身的人多,但是加不住人有钱,还是有很多单身的人选择两房或三房居住。 但凡结婚的为了将来会有孩子做准备,所以会选择三房或四房。 所以,90—120平的户型结构是大家的首选。 房均价:238万华币\/1平。 所以,一进京都这个地盘,就是跨进了有钱人的生活环境。 所以,萧米在刚参加工作时曾经说自己是“穷人”,在对照京都这种情况,在当时来说应该是精准定位。 想想到处都是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的京都,再回想这次回来一路游历过的二线城市、三线城市、镇区、农村。 就可以看见人口密度由密集到稀疏的分布情况。 越偏远地区的居民人数就越稀少。 有些老小区甚至是十室九空,小区绿化疯长都没有管理,当地政府也懒得花功夫拆了。 而那些新楼盘入住率也不高,就过半。 特别是一路上看到农村有很多地方的砖房子都被植物覆盖了,土地长满荒草,完全荒芜了。 这让米爸想了到他的老家,那里现在估计也是这样子的。 他想起在他小的时候,村里房子多,生活在那里的人少,小时候他们家算是最齐整地生活在那里的人家了,就人口来说算是大户人家。 后来即使公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交通便利,但是走出去了的人不会再回去,留下来的人也不想走出去。 路就只是路。 现在这种环境,估计有机会走出来的人都离开了。 老家,说不定都已经荒凉了! 现在人京都人才聚集,看来人都往一线、二线城市定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