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义军第332章 劝降信
北岸。 豪格于对岸遥视武昌,那种无力压抑的挫败感,如暮色一般,从心底蔓延上来。他知道,武昌城内的清兵已是案板之鱼肉,任由孟浚随意宰割,豪格心中对那些蒙古骑兵能否逃出去,已经不抱希望,他只希望城中的清军能够多杀伤孟浚部下。 武昌城下。 决战的胜利让孟浚分外的踌躇满志,大军合围武昌,诸军将士气高昂,反观城楼上,纵然相隔甚远,孟浚也能从空气中闻出清军沮丧的味道。 林士奇在城下用远镜探查,随后放下远镜,对着一旁的宋无缺说道:“武昌城内估摸着有不少蒙古兵。” 宋无缺附和道:“弯刀,毡帽,蒙古兵之特征,既然蒙古兵没来的及撤走,那么城内的绿营兵,应该是一个未走,统镇,依我看,可以劝降,四面皆围,清兵插翅难飞。” 林士奇皱着眉头,沉声说道:“话虽如此,只是大王数次俘获八旗,无论满汉,尽数皆斩,恐大王不肯纳降。” 宋无缺道:“现在未曾开战,若是不纳降,城内之兵,见生机无望,必会拼死抵抗,纵然我军以大胜之威,强攻坚城,与怀死志之军相斗,便是胜了,恐怕也将是惨胜。” 林士奇听宋无缺说完后,抬头看着高大的武昌城,沉思片刻,道:“我亲自去见大王。” 随后林士奇奔至后阵王旗下,面呈孟浚,道:“大王,武昌城已为死城,无论敌我,皆知突围无望,豪格亦不能过江解围,大王何不派人劝降!况且城中多为蒙古骑兵,论弓马骑射,天下间蒙古人何出其右,江南之骑,纵然再是苦练,也不能和马背上的蒙古人相提并论。” “好,士奇,那便由你劝降城中之军,无论蒙汉,愿降者,尽赦。” 自从决战之后,在杀了数千汉军旗兵后,孟浚已经在思考对八旗降兵的处理方式,当初清军势大,虎视天下,对偶尔俘虏的八旗降军,孟浚尽数斩杀,以坚定诸军之意志,而现在多铎大败,豪格遁逃,时移势变,对八旗的政策,或许也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当今之局势,无论湖广战局,亦或是天下的局势,犹如昔日汉武对决匈奴般,攻守易形,敌我双方的攻守态势已经发生了相反的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一意杀戮,只会令自己的实力受到伤害,此次合围武昌,正好实验一番,若是能让蒙古骑兵投降,或许能让清廷常年鼓吹的满蒙一体政治口号,变的脆弱,让二者相疑,离间清廷内部。 在问询过孟浚的意见后,林士奇立即返回阵前,命属下文吏楚章寅,书写劝降信。 楚章寅接令后兴致勃勃,文思泉涌,挥毫泼墨,一笔而就。 其信如下:“余闻,天地之大德曰生,人之大德曰仁。仁者,爱人也。今者,吾数十万大军云集湖广,一战而破多铎,丧败失军,其辈如鼠般惶惶而逃,独留尔困守孤城。 奉天倡义,代罪吊民,今吾王亲统大师,必克武昌,豪格远遁江北,独留武昌空城,尔今时穷势屈,外无援兵,内无强军,城危将寡。 吾王胸怀大义,言出法随,城中之军将,愿举城而降,不使百姓一人所伤,则无论蒙古,女真,汉军,不伤一人,不害一命,军将就其职,而量材超擢。 天地覆载之内,无怀二心,视之一体。犹如休屠归汉,且如回纥扶唐,吾王仁义素着,赏罚久明,举城而附者,不次之赏,冥顽不灵者,有不测之诛,一身祸福,介在毫芒,千古勋名,争之顷刻。” 林士奇看完后,摸了摸下巴,好一会才说道:“这信写的,城上那帮蒙古人看的懂吗?” 楚章寅闻言有些汗颜,迟疑片刻,随后说道:“统镇,要不属下重新写一封吧!” “算了,就这样吧,来人,派人将信送过去。” ………… 武昌城上。 古尔布哈看着字样,看了许久,才说道:“汉人就是这般,简单的事,非要写的让人看不懂。” 说完后,古尔布哈遣一心腹,在城上高声说道:“你去对面谈谈,若是周王愿放开一条路,让我等出城,我愿将武昌献于周王。” 随后又低声在心腹喇希耳边低语几句后,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一切小心。” 城下林士奇见城楼上吊了一人下来,心头不由一喜,高兴的说道:“看来蒙古人对清廷也没那么忠心耿耿啊。” 宋无缺嘴角也露出笑意,淡淡的说道:“常言道,蝼蚁尚且偷生,况人乎,再者如今鞑子屡遭败绩,便是连常胜王爷多铎都败于大王之手,蒙古人生出二心,这也不奇怪。” 周军的几名骑兵,将喇希带到周军阵前,在搜身后,林士奇将其亲自带到孟浚身旁。 喇希也会说汉话,只是口音有些奇怪,其一见到孟浚,便开门见山的说道:“尊贵的王爷,我家将军愿将武昌城完好无损,献于王爷,只愿王爷能让开一条路,让我军离开,王爷便可毫不费力,拿下武昌这座雄伟的城市。” 顾炎武闻言忍不住站出来指责道:“尔祸乱天下,如今困守孤城,竟想不伤一毫,全身而退,世间岂有如此便宜之事!” 喇希见孟浚脸色阴沉,面露不耐之色,急忙说道:“王爷,为表诚意,我家将军说了,只带三千蒙古骑兵离城,而且所有人将皮甲,弓箭皆留在城中,只带一柄弯刀,一匹马,身上不留一丝财物,轻骑而走。” 孟浚闻言,笑笑,道:“你可以回城了,本王只有一句话,若降,所有人皆可活命,不降,那便死吧!” 喇希心如死灰,只能任由两名周军将自己拖走,这时孟浚的声音又传了过来:“你回城后,只有一刻钟的时间,不降,大军破城之日,便是尔等丧命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