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囤积野菜干(1/1)

作者:我也曾是村花

穿越荒年之情系四道沟第149章 囤积野菜干

这两个菜,做法简单,不费油,不费盐,味道很好呀! 此后的一段时间,正当五月,郊外的各种野菜全都长大了,马齿苋贴地生长,发现了就是一片一片的野蛮生长。 马齿苋 肉肉的嫩的能掐出水儿,焯水后凉拌或蒸包子,酸溜溜的很开胃,晒干后更能保存很长时间。 灰灰菜焯水后用来凉拌或打汤,吃到嘴里有一种沙沙的口感。 曲曲菜,蒲公英有点儿老了,她们也不嫌弃,采回家洗干净晒干,留着冬天吃,拌上玉米面蒸窝头,好吃省粮食。 绿苋菜正是最鲜嫩的时候,叶片肥美,适合凉拌或是煮汤,鲜香味十足,滑溜溜的下面条也不错。 晒干后也很好保存,冬天泡发后可以蒸包子,也可以包饺子,美味有营养,是人们最爱吃的野菜之一。 车前草、刺儿菜( 小蓟)、鬼针草、铁苋菜、土三七、小飞蓬、扫帚菜、苦菜、水芹菜、柳树芽…… 到处都是能吃的野菜!又肥又嫩,漫山遍野,到处郁郁葱葱。 老百姓终于熬过了初春的青黄不接,迎来了遍地免费野菜的季节! 太多了,真是太多了! 这要搁后世,都属于山珍呀!价格高的几种野菜,城市老百姓想尝鲜都不敢多买。 正当季的时候,偶尔买个一两次丰富一下餐桌就不错了。 价格高至一二十块钱一斤,价格低的也要七八块一斤。如果上了高档酒店的菜单,更是能卖到上百块。 让普通打工人,吃野菜成了奢侈的事! 可现在,不打农药不施化肥的无公害野菜,遍地都是。采不完,根本采不完!无论在哪个犄角旮旯一弯腰,很快就能采一大筐。 现在,挎个土篮子都满足不了她们的需求,韩昭昭和牛小芸干脆丢掉篮子,换上了大背篓。 采野菜,跟打牛草似的,一筐一筐往家背。背了两天,她们就换了方法。 关键是太重了,嫩野菜装满背篓,摁结实,可是很有些重量的。 她们干脆采完野菜,直接在山上干净大石头上晾晒,晒干后用麻袋装起来,往家背野菜干。 采了五六天,韩、牛俩家都储存了五麻袋各类野菜干,韩昭昭还要采,牛小芸受不了啦! 野菜好是好,可谁家也不能拿野菜当饭,吃一年吧? 五麻袋野菜干,足足有一两百斤,泡发后,一小把就够全家吃一顿的。 现在他们手里宽绰了,再掺合些粮食,能吃到后年去。 “昭昭,不能再采了,太多了,我家都没地方放了!”五个大麻袋,也很占地方的! 她们家六口人,就两间半房,人都睡上下铺,哪有那么多地方放东西? 韩昭昭恋恋不舍的站起身,看着眼前这片绿苋菜,真鲜,真嫩!想全部采摘回家,怎么办? 她囤积症又犯了! “这么好的绿苋菜,不采可惜了!再过一段时间,就该老了。 要不这样,咱俩再采最后一天,采完这片,再把那片马齿苋采了。 晒干后都给小三子家,他家没人上山采野菜,明天星期天,正好野菜也晒干了,让他自己带麻袋来,背回家去。 省的冬天咱们吃着他看着,你家要一把,我家要一把的烦人。” 牛小芸想到小三子的厚脸皮,他是真好意思挨门蹭饭的主。 处的好的几家,他还会连吃带拿,从不拿自己当外人儿。 上门要野菜,他真干的出来! “好吧!那咱俩再采一天!昭昭,你看看,采野菜采的,我两只手上都绿了。 小三子命好,我命苦!我手都薅麻了,还想着他家冬天没菜吃。这小子,就会捡现成的,以后要不对我好,就是没良心! ” 韩昭昭同意她这个说法,就现在看,小三子的命是比她们都要好。 说是这样说,都是开玩笑。她们谁也不会往心里去,该帮忙的照样帮忙,谁叫就他们几家处的好呢! 她们俩又帮着钱家囤积了三麻袋野菜干。 随着天气一天比一天热,麦收时节到了。 学校放了麦收假,学校组织学生们下乡参加劳动。 牛小民牛小莲和小三子都要下农村,帮助农民麦收。 牛小芸也去农村了,她姥爷家是郊区农村的,牛家父母把她送去帮忙给收麦的娘家人做饭。 五八年六月,河北省率先提出了“行动军事化、田间管理工厂化、领导方法群众路线化”的口号。 有一个县委班子提出要实现全县食堂化,并作为推动劳动大协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紧接着,很快建立公共食堂一千七百多个,在食堂吃饭的有二十八万多人,据统计,接近全县百分之九十的人口。 邻省河南也开始响应,农村农业社陆续建立各种食堂。 京城有报纸开始报导,上面大力夸赞这种行为,其他省市的地方报纸也跟风争相效仿报导。 韩昭昭从关老爷子家的收音机里听到这些消息,她知道,历史上的大锅饭时代要来了! 晚上老太太下班,韩昭昭就把这事告诉老太太了,“奶,关爷爷说,这股风很快就会刮遍全国。 咱们京城是首都,说不定十天八天的,就也会开办公共食堂。 奶,这下好了,公共食堂办起来,大家全不用在家做饭了。 不管有工作没工作,不管大人还是小孩,全部免费吃,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够不够,国家全包!” 老太太若有所思的啃着手里的杂粮馒头,心里有些没底。 “这事说不上是好是坏,我心里咋不太踏实呢? 昭昭,这几天你少往山上跑,没事多去胡同口那里玩会儿。也别瞎打听,多听听那些下棋的老头都说啥。 也不知道这个消息外面是怎么传的,回来告诉我一声,咱家也好早做准备。” 韩昭昭:老太太够精的,还知道想办法掌握第一手消息,以做接下来的打算。 “奶,您觉得吃公共食堂不好吗?” 老太太吃完饭,把碗一推,开始给孙女讲里面的门道。 “你太姥姥以前在地主家帮厨,她就说过,做饭的门道多着咧! 稀了稠了,多了少了,全看下多少粮食。 饭做稀了,吃的再饱也不撑肚,一泡尿就又饿了,只能混个水饱。 饭做稠了,尤其是做干粮,能撑肚坑饿,可费的粮食也多呀! 咱老家有句话,面条省,包子费,吃油饼卖了地! 你看看,白面的吃法不一样,费的粮食就能相差老远。 还有,别人家都是壮劳力,吃的多划算,咱家是老幼,吃的少肯定不划算。 别人家怎么想我不知道,我反正不愿意参加什么公共食堂。” 韩昭昭连连点头,她奶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