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又见白石翁(2/2)

作者:捡漏不捡钱

古玩之金瞳鉴宝第161章 又见白石翁

此画有画名,为《枯藤寒鸦图》。</p>

署名是:成化庚寅秋,沈周作。</p>

有五言诗两句:“霜高人凭栏,枯藤寒鸦伴。”</p>

最下为钤印三枚:“启南”朱文印、“石田”白文印,“白石翁”朱文印。</p>

沈愈主要在白石翁的朱文印上看了看,然后默念一声鉴宝,一团浅蓝色蚕豆般大小的宝光在画上浮现而出。</p>

“赝品就是你了!”</p>

为了保险起见,沈愈又走回到刚才那幅《九禽杏花图》前,当然画名是沈愈自己起的,反正古玩行的规矩,谁先取就算谁的。</p>

默念一声鉴宝,一团深青色核桃般大小的宝光自画纸上方三寸处凝聚而出,果然这幅画才是真迹。</p>

长出一口气沈愈缓缓直起身来,同时暗暗问了自己一句,“董老身为万宝楼的店东不可能说话不算话,这幅沈周真迹的市场价当是在七百万至一千万这块。</p>

“董邦达真迹换一副沈周真迹,一分钱不用掏,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天上掉馅饼?”</p>

“小沈啊,看你的样子定是看出哪幅为真,哪幅是假了?”董鹏程笑呵呵的向沈愈问道。</p>

</p>

沈愈迟疑了一下,还是点点头:“是的董老,这两幅画中若说有一副是赝品,那就是这幅《枯藤寒鸦图》了。”</p>

董鹏程一双略显枯黄的眸子中闪过一丝诧异,用稍显意外的语气问道:“哦,不知小沈你是如何看出来的,或者说此画假在哪里?”</p>

沈愈心中暗道,“我就知道你会问画假在哪里,不说出个一二三来,肯定应付不过去,幸好我的基础功足够扎实。”</p>

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沈愈冷静分析道:“此画用笔狂放,完全不拘形似,乃是实打实的花鸟大写意,画中乌鸦的眼睛中充满了凌厉,仿佛作画之人心中有一种怨气要抒发,单单这一点就不可能出自沈周之笔。”</p>

“说说你的看法。”品了品沈愈刚才的话,董鹏程让沈愈继续往下说。</p>

沈愈毫不迟疑继续开口:“沈周为人宽厚有大气度,曾经有陌生人拿着临摹他的画,登门请这位画坛宗师题个字好出去显摆一下。</p>

“沈周看了一眼,嗯,画的不错,这水平还题什么字啊?我直接给你盖个章吧,然后拿起自己的印章就盖了上去,一张仿画瞬间成了‘沈周真迹’。</p>

“还有的读书人或家里穷的揭不开锅,或老母重病,或赶考缺盘缠,听闻沈周的画值钱,自己画了一副画,跑去让沈周题款,好出去卖钱,沈周看了,也是欣然应允题字盖章。</p>

“这不是乱讲,而是有出处的,沈周的忘年交,明代名臣、内阁首辅,大文学家,有‘海内文章有问题吗?我看就很好嘛,要知道白石翁可是沈周晚号啊!”董鹏程脸上没有任何情绪波动,他盯着沈愈,很是平静的问,就好似这印章真是毫无问题。</p>

沈愈用毛笔倒转点了下画上的印章,“这枚印章很有问题,我们先说一下沈周这方‘白石翁’印章的来历,其实颇为有趣。</p>

“据古籍记载,沈周一生隐逸,未曾出仕,但相交遍天下,他非常好客,家里也有钱,纵然算不得土豪,但产业很多,经常以酒会友,以文会友。</p>

“有一次明代诗人,着名书法家黄云去沈周的某处别院拜访,恰逢一位道士在沈周处求得一副字画,因为黄云诗书双绝,道士就请黄云在画上题一首诗,让画再添几分名气。</p>

“黄云也是爽快,提笔写下了‘千亩何尝贮在胸,出尘标格有仙风;疏髯短鬓俱成雪,消得人称白石翁。’</p>

“沈周为人豁达,见此对二人笑道‘吾年正好六十,以后就称白石翁矣。’</p>

“沈周做事很利落,说做就做,请来同为书画名家的金琮为他亲手刻制了这枚‘白石翁’印章,因为沈周长寿,在沈周晚年作品中经常能看到这枚‘白石翁’的钤印。</p>

“这枚白石翁印章大约是在成化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484甲辰年刻制的,所以此印只有出现在成化二十年以后的沈周作品上才算正常,绝对不可能出现在沈周之前的作品上。</p>

“您看此画写的自题是成化庚寅,这指的是成化六年,也就是1470年,此时沈周这方印章还没刻呢,怎么可能印在画上面?</p>

“这完全不符合真迹用印的规律,所以这幅所谓的《枯藤寒鸦图》百分百是赝品!”</p>

喜欢古玩之金瞳鉴宝请大家收藏:()古玩之金瞳鉴宝。</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