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鉴定大师沈启南(1/2)

作者:捡漏不捡钱

古玩之金瞳鉴宝第250章 鉴定大师沈启南

又详细讲解了几个问题,沈愈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回专家席歇会了,哪知道却是又被冯青云冯老喊住了。</p>

只听冯老笑眯眯的道:“小沈啊,好事做到底,刚才我也拿手机看了看,直播间里的藏友都想让你讲解一下字画鉴定时的方法,不如你就再说几句吧。”</p>

沈愈知道冯老是一片好心。</p>

一个古玩店铺的店东能成为鉴宝节目的鉴定专家,那生意肯定差不了。</p>

不说别的,单单鉴定费也会水涨船高。</p>

比如林胖子给人鉴定一件瓷器,鉴定费至少五千块钱打底。</p>

并且你给我五千他还不一定愿意去。</p>

你想让他用心给你看一件瓷器没个一两万那是不可能的。</p>

可字画鉴定到底还是一个经验问题,这东西单凭嘴说真的没什么用。</p>

“嗯,咳咳,这个吗……”</p>

沈愈准备说几句客套话,然后再婉拒冯老的好意。</p>

可是宋佳佳却是突然高声道:“好,下面请沈专家为大家讲解下书画鉴定中的一些诀窍,大家鼓掌欢迎。”</p>

“轰!“</p>

台下掌声如雷。</p>

喜欢字画鉴定的藏家都把手都拍红了。</p>

当直播间有人说出沈愈是“沈半张”的独孙后,弹幕更是直接起飞,满屏都是大拇指。</p>

沈愈直接懵圈了,这是哪对哪啊?</p>

我什么时候要说所谓的鉴定诀窍了?</p>

我明明是想去专家席喝茶休息一会的。</p>

不过生米已经煮成熟饭,沈愈估计自己现在要是不说点鉴定干货,那单单台下观众就饶不了自己。</p>

既然大家喜欢听,索性那就说吧。</p>

想到这里,在热烈的掌声中,沈愈站在台上朝台下深深鞠了一躬。</p>

台下参加录制的观众大部分都是见多识广,知道沈愈要说话了,也就都安静了下来。</p>

“书画鉴定,不少人都有一套自己的鉴定方法。</p>

“但让我说,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拥有一定鉴定经验的基础之上。</p>

“没有经验,那鉴定也无从谈起。</p>

“你想啊,别人请你鉴定一副唐寅的作品,如果你连唐寅的真迹都没有见过,那怎么鉴别?</p>

“所以搞收藏一定要多学多看,鉴别古书画必须采用物物对比,真迹看的越多,伪作也就能更好分辨。”</p>

给了大家几十秒思考的时间,沈愈再次缓缓开口:“实话实说,书画鉴定是个很复杂的事情。</p>

“我国历史悠久,自古至今书画家不计其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对鉴定者的知识要求很高。</p>

“并且,同一个作者他临摹别人的作品与他自己的创作风格也不一样。</p>

“他早期作品的风格与中晚期也有所区别。</p>

“说起字画鉴定不得不说到明代文学家,大收藏家,张丑。</p>

“张丑字广德,号米庵,在他所着的《清河书画舫》中对字画鉴定做了言简意赅的归纳与解答:</p>

“善鉴者毋为重名所骇,毋为秘藏所惑,毋为古纸所欺,毋为拓本所误。</p>

“鉴赏书画时,当观神韵,考流传,辨纸绢,识临仿。</p>

“就算是现在,鉴定书画差不多也就这几个步骤,当然还要加上一个看钤印与时代气息。”</p>

“张丑之所以只说了四点却没有说钤印,是因为明代之前,也就是两宋与唐代的很多古画都是不留款识的。</p>

“那时候的画家对于名利看的很淡,基本不留名款,所以古代的鉴定家就是想鉴定钤印也无从谈起。”</p>

在林胖子手里接过他拿来的水杯,沈愈喝了两口水继续道:“今天主要讲讲怎么考流传与辨别画的时代风格。”</p>

明代的文人尤其喜欢在画作上题诗。</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