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快雪时晴帖(二)(1/2)

作者:捡漏不捡钱

古玩之金瞳鉴宝第364章 快雪时晴帖(二)

沈愈低声吐出的这几个字,尤其是“古人摹本”这四字让董韵儿的一双如水明眸瞬间亮了起来。</p>

甚至董韵儿朝沈愈又迈近了一步,好似要跟沈愈一起欣赏这件书圣王羲之的后人摹本。</p>

香风阵阵中,沈愈抬眼看了眼对方,然后露出一副莫名其妙的表情。</p>

现在的董韵儿仿佛追星族般盯着沈愈,俏脸上布满了欣赏与崇拜,尤其是她精致的五官本就好似精雕细刻一般,洗掉浓妆后皮肤白里透红吹弹得破更添几分魅力,一般人可受不了她这种美女的故意亲近。</p>

见沈愈看来,她很是害羞的随手一撩耳边青丝,女人味十足。</p>

“这小丫头表面一副人畜无害的模样,心机不说歹毒吧却深似寒渊,装出这般可爱模样心里还不知道在怎么算计我呢!”</p>

吃一堑长一智,想到这里,沈愈悄无声息的后退了一大步。</p>

只看几眼就能说出是明代摹本,倒不是说沈愈眼力已经好到如此厉害的程度,而是此贴并非佚名是有款识的,只是为残款罢了。</p>

所谓残款就是残存的落款。</p>

此字帖的残款为:“明嘉靖九年,冬日青云峰作”这十一字,再往下不是模糊看不清,而是根本就没有!</p>

剩下的款识被人用裁纸刀完整的割掉了,并且手艺差的很,看上一眼便知是生手所为。</p>

换句话说这件字帖的款识被人给偷了,至于是故意毁坏还是挪移到某幅画上那就不得而知了。</p>

《快雪时晴帖》对于任何一个喜欢字画书帖收藏的古玩爱好者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是书圣王羲之的作品。</p>

因为全文只有四行二十八字,此贴又被誉为“二十八骊珠”。</p>

也被古人称为“天下法书。</p>

当然,现存的《快雪时晴帖》是不是王羲之的真迹,争论还很大。</p>

《快雪时晴帖》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代褚遂良所着的《右军书目》中。</p>

然后在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宋徽宗的《宣和书谱》,宋四家之一米芾的《宝章待访录》,明代大收藏家张丑《清河书画舫》中都有记载。</p>

乾隆视之为宝,在《三希堂法帖》《石渠宝笈》自然也有着录。</p>

但不少人认为现存真迹应该是唐代双钩填墨的精品摹本。</p>

不过真迹最低也是唐代的,因为此贴公认的鉴定结果是“千年神品书法”。</p>

那这《快雪时晴帖》这二十八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p>

其实也不是写的什么鲜为人知的大秘密,说白了就是王羲之写给友人山阴张候的一封信札。</p>

用现在的比喻就是王羲之给朋友张候发了一封邮件。</p>

山阴张候是收信人,张候不是说这个人叫做张候,“候”这个字在当时算是敬称。</p>

发信人自然就是王羲之了。</p>

在现代人看来,这二十八字读起来很涩口,格式也不对。</p>

先是羲之顿首,后面又写王羲之顿首,算是重复。</p>

收信人的名字不是写在行首,而在写在行尾,读起来也是别扭的很。</p>

但古人书信就是这么一个格式。</p>

二十八字用大白话解释就是:【今天这场雪下的快去的也快,我之心情还算不错,但因为之前的那件事没有帮上你心里突然又有些不得劲,感觉世事有些无奈,王羲之。】</p>

“愈哥哥,你既然知道这幅书帖是明代摹本,那能不能鉴定出自何人之手呢?”</p>

董韵儿将鼻烟壶递到沈愈面前,然后满是温柔的问道。</p>

沈愈没回答董韵儿的问题,而是先把鼻烟壶小心翼翼的收进匣中,紧接着又把木匣夹在了腋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