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解围与邀请(1/1)

作者:才拥佳人

大唐:穿越李恪,配角怎么当皇帝第286章 解围与邀请

李恪的话语虽然平静,但其中蕴含的威严却不容小觑。 仿佛是一头沉睡的狮子,突然睁开了眼睛。 那股无形的压迫感,让在场的武侯和不良帅们一时之间,都被李恪的话语所震慑。 作为李世民的儿子,李恪自出生以来就贵不可言。 又在草原上历练了一年之久,又是统兵又是带头打仗。 尽管因为年纪的问题,平时的时候,看上去有些稚嫩。 但若是他一旦认真起来,日积月累中,眼神中透露出的威严和霸气,让人无法忽视。 领头的武侯丁伊,在长安武侯中,也算是老一号的人物。 但此刻面对李恪,却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 丁伊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没想到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汤饼店里,竟然遇到一位少年,竟然有着如此强大的气场。 只不过,在等到李恪抬头的一瞬间,看清李恪的样子。 手中的银子顿时就不香了不说,甚至还有些烫手。 “拜见燕王殿下,不知殿下在此,如有得罪,还请殿下恕罪。” 说话间,丁伊就将手中的银子放到两手之间,双膝跪地,恭敬地举向李恪。 “哦?” “你认识本王?” 李恪的目光在丁伊身上稍作停留,语气中带着几分好奇。 丁伊连忙低下头,恭敬地回答道:“回禀殿下,年初殿下在城外施粥赈灾的时候,属下也曾在场维护秩序。” “” 见到这些武侯和不良帅当街索要好处,原本一腔怒火想要发作的李恪。 在听到丁伊也曾在城外施粥赈灾协助过自己,李恪心中的怒火稍微平息了一些。 他深知,这些武侯和不良帅们虽然行为不端,但其中也不乏有情有义之人。 或许他们这些收取所谓的市例钱,也只是奉命行事。 毕竟他们这些连小吏都算不上的武侯和不良帅,往往处于朝廷权力链的底层。 受到上层的命令和压迫,不得不做出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也情有可原。 只不过,这样的事,从古至今都屡见不鲜,也根本断绝不了。 李恪叹了口气,他对丁伊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道。 “既然你认识本王,还在本王手下做过事,那我就多说一句。” 听到李恪的话,丁伊立刻抬起头来,怔怔的看向李恪。 “本王也不知道你们收取所谓的市例钱,是听命行事,还是自作主张。但请你们记住,既然都已经穿上了武侯和不良帅的这身衣服,都不应忘记自己的初心和职责,应当守护百姓,而非欺凌他们。” 他环视了一圈周围的武侯和不良帅,继续说道。 “今日之事,本王不会追究。但本王也不希望再看到下一次,若是被我下一次再看到这样的行为,绝不姑息。” 说完,李恪也不理那群武侯和不良帅的反应,又埋头对付起碗里的汤饼起来。 见到李恪这个举动,丁伊知道李恪这是送客的意思。 “那就不打扰殿下用餐了”丁伊站起身来,一边朝着李恪抱拳作揖,一边招呼那群手下,放下汤饼店的老板,赶紧离开。 “银子拿走,你们也好交差。” 丁伊见状刚还想说什么,但见李恪已经做出了挥手的动作,便不再多言。 又拿起刚才他已经放置在一旁桌子上的银子,深深地看了李恪一眼,转身带着那群武侯和不良帅们离开了汤饼店。 等到丁伊等人离开之后,汤饼店的赵老板拉着妻子和女儿,携家带口的来到李恪的桌前。 二话不说,就要下跪向李恪磕头致谢。 把李恪吓得,连忙放下手中的筷子,站起身来,伸手拦住了他们。 “赵老板,你这是做什么,快起来。” 赵老板抬起泪眼,激动地说:“燕王殿下,今日之恩,我们全家没齿难忘。若非殿下仗义执言,我们一家老小今日恐怕难逃此劫。” 李恪微笑着扶起赵老板,温言安慰道:“赵老板,不必如此。本王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情,你们不必记在心上。朝廷的法度不容侵犯,无论何人,都不能随意欺凌百姓。” 说到这里,李恪郑重地看着赵老板,包括那些之前被吓得不敢出声的食客们。 “今日之事,本王会向朝廷反应,本王虽然不敢保证这是最后一次,但是本王保证,从今往后,会大力杜绝这样的事情,你们既然生活在大唐,就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和保护。” 听到李恪的话,现场围观的群众,立马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殿下,有您这句话,我们百姓就有盼头了!我们一定相信朝廷,相信殿下!” \"就是啊!有您燕王殿下的这句话,我相信那些武侯和不良帅,就不敢再如此肆意妄为了!\"一位老者站出来高声说道。 其他食客也纷纷附和,表达他们对李恪的敬意和信任 毕竟李恪在旱灾和蝗灾的时候,又是赈灾,又是施粥的,可是赢下了不少的好口碑。 只不过,还没等到李恪成功接收到这波声望,就被突厥的两个王子给绑走了。 以至于长安的百姓,还以为李恪是那种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根本不在乎世俗名声的皇子。 这不仅没有让李恪的声望受损,反而使得他的形象在百姓心中更加高大和神秘。 这不,在李恪报出纷纷围拢过来,脸上洋溢着敬仰和感动的神情。 他们纷纷向李恪鞠躬行礼,口中不断地表达着对李恪的感激和敬佩之情。 “殿下,您真是我们百姓的救星啊!我在城外,给吃过您亲手盛的粥呢” “是啊,没想到这一次又是您站出来,为我们主持公道。不然,我们这些人还不知道会遭受怎样的欺压呢。” 李恪一边微笑的回应着周围热情的百姓,一边拉起长孙娉婷赶紧离开这个地方。 看着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往这里聚集,李恪感觉,再过一会就走不了。 只不过,在这一次风波中,李恪之所以亲自下场。 当然不是为了汤饼店的老赵一家,不然,只是让小二来福拿着他的燕王令牌。 应付这小小的场面,自然也就够了。 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李恪之所以亲自下场,自然是为了王玄策这条大鱼。 这个家伙,可是凭借着一张嘴,就能灭掉一个国家的狠人。 这样的人才,遇到了若是不收入囊中。 有句话,怎么说来着。 “对,就是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迎,反受其殃。” 既然,上天让他今天遇到他,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就是缘分。 老天爷都送到脸上了,还有什么理由放弃。 要知道王玄策在提供若干骑兵,共同相助王玄策。 王玄策带领这些骑兵,大破破印度帝那伏帝国,俘阿罗那顺而归。 最后还带上了两万多俘虏,以及无数的牛马返回长安。 换作任何一个朝代,灭掉一个国家,并且还带回两万多的俘虏,这妥妥的天大功劳。 可这是在大唐啊! 在大唐这样的盛世之下,王玄策的功绩虽然显赫。 但相比起那些随着李世民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和名将,似乎就不是那么引人注目。 毕竟,在战神如云、猛将如雨的初唐,王玄策实在是一个没什么存在感的文官。 彼时的朝廷中,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煊赫一时,在这些武将中,随便领出来一个,都是灭国毁城,如同砍瓜切菜的主。 在后进武将之中,又有刘仁轨、薛仁贵等人紧随其后。 再加上,在大唐眼中,天竺,也就是印度,就是一个战斗力值等于五的渣渣。 因为天竺和一些小国,大部分都是被中原政权,从西域赶出去的游牧民族所建立的。 这些曾经的手下败将,亦或者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建立的国家。 在眼高于顶的大唐面前,自然也就排不上号了。 所以默认为王玄策这样的功劳,其实并不大。 所以,李恪的老子李世民,也只赏赐给王玄策一个从五品下的文职小官,算是闲职的副厅长而已。 所以,李恪若是现在把王玄策收入麾下,不光不算埋没了他。 若是帮助他发挥了出他的才智,物得其用不说,也算间接的帮了他一把。 并且,李恪治理这么大一块封地,也急需各种人才。 王玄策虽然目前声名不显,但他的才智和胆识,以及那股子不畏强权、敢于直面困难的精神,都是李恪所需要的。 更何况,王玄策不仅具备卓越的外交才能,能够仅凭一己之力化解危机,更有着出色的军事指挥能力,能够带领不同国家的军队,大败敌军,俘虏敌首。 这样的人才,若是能够为己所用,无疑将为李恪的未来增添更多的可能性。 最关键的是,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李世民后期的死,也许王玄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尽管这段历史被官方极力掩盖,但民间流传的种种迹象,都指向了王玄策可能与李世民的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主要的问题还是在贞观二十二年,王玄策在对外作战的过程中,还俘获了一名印度和尚。 这个和尚,也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名留青史。 他的名字,就叫“那罗迩娑婆”。 这个时候,就不得不提,英明神武了一辈子的天可汗李世民,到了晚年的时候,突然贪生怕死了起来。 与晚年的嬴政一样,李世民开始痴迷于寻求长生不老之术,对那些方士和神僧的言论深信不疑。 为迎合李世民乞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那罗迩娑婆。 这位来自印度的神秘和尚,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进入了李世民的视线。 这个印度和尚吹嘘他已经活了二百多岁,专门从事研究长生不老之术。 并且信誓旦旦地跟李世民说,只要吃了他炼制的金丹,就一定能够长生不老,甚至若是吸收的好,还可以白日飞升。 直接到天宫上去成为寿与天齐的神仙。 在这个拥有奇怪名字的天竺和尚,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下。 李世民成功被那罗迩娑婆忽悠得深信不疑。 于是,李世民命其为自己炼制丹药。 那罗迩娑婆隔三差五,就炼制出一些五颜六色的小药丸来给李世民吃。 李世民因为年纪大了,加上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事情,伤了心神。 不久之后,就中毒而死。 那时,距离王玄策回国也才仅仅一年时间。 王玄策受李世民之死的牵连,仕途路断,终生也没有得到任何升迁。 所以,李恪看到王玄策之后,就想将他收入麾下,实则是从多方面考虑。 一是不希望这个拥有无敌外交天赋,又能领兵打仗的双向人才埋没。 二就是希望借此改变李世民的命运,让这位伟大的帝王能够避免那个被人诟病的悲剧式结局。 说不定,李世民若是多活几年,就没有李治这个好弟弟,砍他脑袋的事。 因此,李恪决定,无论如何都要把王玄策收入麾下。 至于如何说服他,李恪相信,只要自己有足够的诚意和耐心,就一定能够打动王玄策的心。 李恪将长孙娉婷护在身边,朝着也正准备离去的王玄策施礼道。 “是王郎君是吧?在下李恪,今日得见王郎君不畏强权,毅然而然为百姓出头之风采,深感敬佩,故想邀请王郎君喝杯茶,不知道可否赏脸。” 王玄策见李恪如此谦逊有礼,且言辞恳切,心中也不禁生出几分敬意。 他微微颔首,回礼道:“燕王殿下过誉了,在下不过是一介书生,何德何能得此赞誉。” 李恪见王玄策态度谦逊,心中更是坚定了要将其收入麾下的决心。 他继续说道:“王郎君,不必妄自菲薄,阁下如今只是明珠蒙尘,待得拂去尘埃,必将大放异彩。” 王玄策虽说熟读圣贤书,但是李恪这句话,他还是听得明白。 闻言,心中一动。 他家虽然身在洛阳,但毕竟相邻。 蜀王李恪的贤名,他或多或少也有所耳闻,再加上李恪刚才为其解围,也算是欠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人情。 此刻的他对于李恪的邀请,自然无法直接拒绝。 此刻,李恪的话如同春风拂面,让他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温暖和认同。 王玄策深思索片刻后院,望向李恪,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既然燕王殿下盛情邀请,在下怎敢推辞。愿与殿下共饮一杯,聊聊风花雪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