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最高级的黑(1/1)

作者:随轻风去

大明话事人第一百七十九章 最高级的黑

和衙门一样,天下学校的建筑格局也都差不多,都是太祖高皇帝设计的标准化建筑。 林大官人走进无锡县学的时候,对左右护法笑道:“我这个文化人,连苏州本地府学县学都没进过,反倒先进了外地的县学。” 一般情况下,县学肯定不能随意出入的,但今天“大佬”公开讲学,就半放开了。 林大官人穿着青衫,打扮上像个读书人,门子也就没拦着。 他来的晚了,讲学已经开始了不知多久。 但无所谓,林大官人又不是来听讲的,他的动机其实是“猎奇”。 就像是参观着名旅游景点一样的心态,看看未来东林党领袖和缔造者们都是什么模样。 在这个时间点,初期东林八君子应该大部分都在无锡县,还有两个是隔壁武进县的。 明伦堂月台上的正中间,正在讲话的人是个三十六七岁的圆脸中年,胡须很长,垂至胸间。 不用问就知道,这位肯定就是顾宪成了,客店掌柜所鼓吹的“正道真儒”,也不知道这个名号是谁想的。 在顾宪成两侧,坐了四个人,肯定都是与顾宪成关系比较近,又有一定地位的人。 根据历史资料推断,大概其中有顾宪成的弟弟顾允成,顾宪成老师的孙子薛敷教,以及同乡密友叶茂才。 目前这些人年纪都在三十左右,而且未来两科内全都会考中进士,上榜率百分之百,比宰辅公子还高。 还有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必定就是被誉为“天下士”的高攀龙,二十一岁就中举的神童。 以上这些人,都是以后东林党初期八君子里的人物,早期东林党的核心人物。 所以有些人说东林党不搞朋党、不是“党”,就是个笑话。 不然为啥早期东林八君子里六个无锡的,两个隔壁武进的,大都和顾宪成沾亲带故? 不然为什么东林八君子里的人,在如此残酷的科举淘汰率下,能够两三科内全部考中进士,百分百上榜? 当然可以也看作是巧合,坐在月台上的未来东林君子们人人都是堪比宰辅公子的科举天才。 而在月台下面,则是百来个士子,宛如众星拱月一样三面围着月台,人人神情充满了崇拜和敬仰。 不得不说,此时顾宪成的号召力已经初见倪端了,至少在本地还是很有人格魅力的。 再怎么说,顾宪成不仅仅是学者,还是一位吏部官员,执掌人事工作的那个吏部。 三年假期结束后,顾大人还是要回京师吏部工作的。 插一句题外话,顾宪成就是传说中的进士之合宜者为《礼余》! 以上就是《五经余》的想法!” 一句比一句声调高,说到最后一句时,台下诸生都震耳发聩了! 原来顾先生不是随口说笑,而是已经有了思路! 续补五经,这是多牛逼的伟业!不愧是顾泾阳先生! 有个年轻人从人群里扑了出来,激动的脸色通红,浑身颤抖,甚至于热泪盈眶,嗓门近乎破音的喊道: “孔圣之后,敢于拟六经而有着作的,当属隋代大儒王通! 而泾阳先生欲作《五经余》之壮举,规模宏大,更胜过王通! 历代典章卷帙浩繁,我安希范愿追随先生,效犬马之劳,复兴正学!” 林泰来:“” 如果你不是叫安希范,我就真信了。 安希范,今年二十二,东林初期八君子里了,我看顾先生完全可以搞一个新四书!” 这话一说出来,众人立刻对林大官人怒目而视。 实锤了,此人绝对是黑粉!能说出这种话的人,一定是来砸场子的! 四书是必考,五经是选考,这就能说明四书地位比五经还要高! 谁敢乱动四书?这不是明摆着让顾先生去死吗! 林泰来却对别人视而不见,只对顾宪成问道:“泾阳先生以为《礼记》如何?” 顾宪成实话实说:“孔圣删述的五经,历经秦火大都幸存了下来。 唯独《礼记》一经,杂驳几半,似非原经。 不知当初二程有再兴儒学之能,却为何不代为厘正《礼记》,补此阙典。” 这是个比较流行的观点,很多人疑心礼记是汉儒编出来的。 林泰来叹道:“顾先生没有想通啊,二程对《礼记》已经厘正且传世了!” 这种事情开不得玩笑,顾宪成不由得坐直了身体,严肃的问道:“林生为何敢这么说?” 林泰来便答道:“其实我认为,二程以及朱子所表彰的《大学》、《中庸》即是他们心里真正的《礼记》,只是没有明说!” 原本《大学》、《中庸》都是《礼记》中的内容,宋人却把《大学》、《中庸》从《礼记》里单独抽了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四书,成为儒家最高经典。 难道宋代圣贤这是暗示只有《大学》、《中庸》才是真礼记? 林泰来这个观点看似简单,但胜在新奇,之前没有人往这个角度想过。 所以像是点破了窗户纸,让在场众人都有点豁然开朗的顿悟感觉。 林泰来仍然很淡定的说:“如此可把四书里的《大学》、《中庸》恢复为《礼记》。 那么四书就少了两本,如果能再补进两本,那不就成了新四书?” 顾宪成不禁愣了愣,呼吸急促起来。 糟糕!这是心动的感觉! 本来以为是无知狂徒的瞎扯淡,怎么还越说越像那么回事? 若能重铸经典,那是多大的功德,增加个几万粉丝不成问题! 话题进行到这里,实在太大了。 此时别人产生了莫名的敬畏,都不敢说话了,因为自己不配! 只有林大官人脸上笑嘻嘻,开口道:“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