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沙: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第232章 清
清朝末期,谴责小说的登场,给这个时期的小说增添了光彩。代表作为《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等。谴责小说进一点扩大了题材的范围,描写以官场为主,而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101]</p>
清代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典型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生活的万千气象。例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102]《儒林外史》中的范进、匡超人、马二先生等。和明代小说比较起来,这些成功的人物形象更接近于生活,缩短了和读者的距离。</p>
《红楼梦》塑造的林黛玉形象</p>
诗词</p>
主词条:清代诗、清词</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清诗是唐宋之后又一个重要时期,流派纷呈,诗学主张也多样,有其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清初诗坛的主流是“遗民诗”,是富有反抗精神的。 [103]最着名的是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称“江左三大家”。生活于乾隆后期和嘉庆时期的着名诗人有张问陶,他的七言律绝,佳句络绎。张问陶也好谈“性灵”,赞成袁枚论诗主张,可以算是“性灵派”的诗人,张问陶与袁枚、赵翼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 [104]</p>
被成为“诗界革命”的诗歌改良运动产生于戊戌变法前后,其代表有黄遵宪的诗,其余如谭嗣同、唐才常、康有为、黄遵宪、蒋智由、丘逢甲、夏曾佑均有作品。 [105]</p>
清代诗词大家厉鹗 [272]</p>
清词号称“中兴”,仅顺康两朝,词人就达到2500多人、词作余首,远超前面任何一个朝代,尤其是相较于词学衰微的元、明两代。到了康熙时期,清词学诚,又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论点,又前进一步。 [108]</p>
哲学</p>
主词条: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戴震、颜元、曾国藩</p>
新学</p>
主词条:西学东渐、海国图志、资政新篇</p>
史学</p>
主词条:章学诚、续三通、清三通、明史</p>
在考据学风的影响下,对古史的考订、补撰以及金石史料的搜集蔚成风气,出现各种史学着作。惠栋有《后汉书补注》24卷;钱大昕有《两汉书辨疑》40卷、《三国志辨疑》3卷、《后汉书补表》8卷、《补续汉书艺文志》2卷、《嘉定金石文字记》4卷;梁玉绳有《史记志疑》36卷;崔述有《考信录》一书;杭世骏有《史记考证》《三国志补注》《补晋书传赞》《北齐书疏证》《经史质疑》等;谢启昆有《西魏书》24卷;沈钦韩有《左传补注》12卷、《左氏地理补注》12卷、《两汉书疏证》74卷等;雷学淇有《考定竹书纪年》14卷;洪亮吉有《四史发伏》12卷、《三国疆域志》2卷、《东晋疆域志》4卷、《十六国疆域志》16卷、《西夏国志》16卷等;毕沅组织编撰《续资治通鉴》等。史学考订、补辑工作,是对中国历代史书的一次全面清理和总结,为后人治史开拓了道路,最有成就者当推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三人。王鸣盛除《十七史商榷》外另有《蛾术编》,属以考证为主的学术着作,以论经义、史地、小学为主,旁及制度、名物、人物、文字、诗文、碑刻等,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说地》《说制》《说人》《说物》四类38卷尤为精辟;钱大昕除《廿二史考异》外还参与过《续文献通考》《续通志》《一统志》等官书的纂修。对于史学之又一贡献是在元史学,有《元史氏族表》3卷、《元史艺文志》4卷,他有志于重修一部元史,已成《元史稿》100卷,不幸散佚;赵翼除《廿二史劄记》外尚有《皇朝武功纪盛》4卷、《陔余丛考》43卷、《詹曝杂记》6卷。 [261]</p>
</p>
在官修本朝史和边疆底定的形势影响下,出现了一批研究撰写本朝史和边疆史的学者,他们的学术成就对晚清学术风气有重要影响。赵翼的《皇朝武功纪盛》,即以纪事本末的体裁,记述了圣祖、高宗两朝平定三藩平定朔漠,平定准噶尔及平定缅甸、两金川台湾、廓尔喀等重大史事,颇有史料价值;蒋良骐以供奉史馆之便,编写《东华录》32卷,记清代前期五帝六朝史事,取材以实录、题本为主,因其成书在清廷修改实录之前,故保存了许多重要的原始资料;陆耀辑撰有《皇朝藩部要略》18卷《西域释地》1卷《西陲要略》4卷及《新疆识略》等;徐松博极群书,因事戍伊犁,“自出关以来,于南北两路,壮游殆遍。每有所适,携开方小册,置指南针,记其山川曲折,下马录之。写成《西域水道记》5卷。以上既为清朝的当代史,又与边疆的巩固与开发有关,由此形成史学研究注重当代史和边疆史的特点。 [261]</p>
在史学理论方面,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贡献。章学诚,字实斋,号少岩。其学说要点:一是将史籍分为“着述”和“比类”两部分。他说:“古人一事,必具数家之学,着述与比类两家,其大要也。”所谓着述,即指自成一家的独断之学;所谓比类,即指资料的记录、整理和纂辑。基于这种见解,他赞成着述成家,提倡撰写通史二是标举“史意”,提倡“史德”。所谓史意,即指史家的撰着意图和宗旨,所谓史德,即在刘知几史学“三长’(才、学、识)理论基础上,再倡“史德”之说。三是史学总体观念。他说:“有天下之史,有一国之史,有一家之史,有一人之史。传状志述,一人之史也;家乘谱牒,一家之史也;部府县志,一国之史也;综纪一朝,天下之史也;比人而后有家,比家而后有国,比国而后有天下,惟分者极其详,然后合者能择善而无憾也。”这是将不同的史籍视为相互联系的总体来看待,统称为“史”。正是在这种总体观的指导下,他特别重视州县方志的编纂,因而导在州县建立志科,为修国史积累资料。其次是修志实践。章学诚未入过国史馆,其一生的修史实践主要是在地方志的纂修上,经他纂修的有《天门县志》《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湖北通志》等。在修志活动中章学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如志乃史体,应国史所取材,重视史表的作用,史书应该有图,方志应该立“三书”之体例(即志、掌故、文征各成一书)以解决学术性与资料性的矛盾,等等。这是他在修志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还高扬“六经皆史”之说,不趋从于考据学风,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261]</p>
章学诚</p>
文字狱</p>
主词条:清代文字狱</p>
清初和中期,统治者屡兴文字狱。柳诒征称:“前代文人受祸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来,志节之士,荡然无存。……稍一不慎,祸且不测。” [109]。清朝诸例文字狱中,有名的有康熙时期的南山案、雍正时期的查嗣庭试题案和吕留良案等。 [110]</p>
科技</p>
播报</p>
编辑</p>
医学</p>
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着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着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中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111]</p>
地理</p>
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 [112]。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清朝皇帝热爱修建园林,数三山五园最为着名。北京西郊的圆明园也是十分奢华,圆明园拥有150多座精美的宫殿、台阁、宝塔等建筑。前后经历一百五十余年,耗费白银约二亿两。改建之外,除在紧东邻新建了长春园,在东南邻并入了万春园。圆明三园的格局基本形成。嘉庆对绮春园进行修缮和拓建,使之成为主要园居场所之一。1860年,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文物被劫掠。</p>
颐和园</p>
铁路</p>
清朝末年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p>
民族</p>
播报</p>
编辑</p>
华夷之辨</p>
通过《大义觉迷录》和《清帝逊位诏书》可以看出清朝为实现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合一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一过程,既让满人完成了由“夷”到“夏”的身份转变,同时以“华夷一家”为核心的“中华大义”还进一步演变为蒙古、新疆、西藏及西南诸民族等“非汉世界”认同“大中华”价值的共同依据,为实现文化和疆域意义上的“中华”最大化,做出了贡献。中国在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理念冲击下不但未被肢解,反而引发出“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回应等事实,既彰显了清朝内部凝聚之功。这两份首尾呼应的历史性文献,构成了嗣后中国政府表达国家主权和领土诉求的主要法理依据。 [114]</p>
首崇满洲</p>
作为统治族群和八旗军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满人尤其被视为国家根本、朝廷柱石。满洲将士为清朝定鼎中原、以及之后平三藩、灭回部等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故终清一代,“首崇满洲”(又称“满洲根本” [115])是清朝的既定国策。 [20] [82]清朝时期,满洲子弟在政治或生活领域主要享有一下几类特权:</p>
特权</p>
方面</p>
内容</p>
教育</p>
清廷为宗室子弟特设宗学;觉罗子弟有觉罗学;普通八旗子弟有咸安宫官学等八旗官学;内务府子弟有景山官学等 [115-116];</p>
律法</p>
清代满汉(旗民)不同刑。例如正身旗人犯充军、流刑罪者有免发遣以枷号代替的特权。此外,旗人司法权也独立于民人之外。如驻防旗人触法不归当地督抚管制,而由该地区驻防将军、都统负责。京旗子弟由步军都统衙门处理、宗室则由宗人府全权裁决。</p>
待遇</p>
清廷分拨满洲子弟以旗地,免赋税。旗地受国家保护,不得私自买卖 [117]。除了旗地之外,清廷还负责分配房屋以供居住。此外,满洲子弟未成年者有养育兵政策,按月可得一定薪资 [118]。</p>
居住</p>
清廷在全国各处八旗驻防地均设置“满城”供兵丁居住,汉人不得随意出入满城。</p>
首崇满洲政策和给旗人寄养的特权,使满人的风俗从骑射民族的勤俭朴实变为奢华糜废 [119-120]。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逊位,民国建立,“首崇满洲”之国策也随之寿终正寝。</p>
汉族政策</p>
科举优待</p>
清政府尊崇儒学,按历代汉族王朝传统开设科举,从中选拔士人以赢得汉族知识分子的支持。另外科举考试中还制定了满不点元、旗人不列鼎甲等防止旗人参加科举考试与汉人竞争的优待政策,在此政策下,终清一朝,除开朝满汉分榜时期有两位满人状元外,状元这一最高殊荣全部给了汉人。</p>
袁世凯</p>
奕欣</p>
关天培</p>
左宗棠</p>
李鸿章</p>
曾纪泽</p>
谭嗣同</p>
张之洞</p>
康有为</p>
林则徐</p>
奕匡</p>
荣禄</p>
丁汝昌</p>
载沣</p>
徐世昌</p>
刘坤一</p>
盛宣怀</p>
刘永福</p>
岑春煊</p>
曾国藩</p>
僧格林沁</p>
邓世昌</p>
刘铭传</p>
重用汉官</p>
清朝为夺取和巩固对全中国的统治,除起用范文程等人外,在入关过程中先后招降了前明汉族重臣还有洪承畴,将领吴三桂、李成栋、尚可喜、耿仲明及其统领的汉族军队。后因其叛乱而由康熙剪除其中三个主要的藩王,被称为平三藩。带兵收复台湾的施琅也是汉族前明军官。</p>
晚清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平叛太平天国及洋务运动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甲午战争后清廷实行新式练军,亦以汉族官兵为主。其中如袁世凯、留学普鲁士学习军事的段祺瑞、冯国璋、留学日本的王士珍,和黎元洪均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中起到关键作用,并成为后来中华民国北洋政府的核心人物。</p>
剃发易服</p>
满族在关外已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对被征服的汉人一律强令改变发式、更换服装,投降的明朝将士也必须剃发易服,作为臣服的标志。</p>
</p>
清兵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因引起汉人的不满和反抗,于是公开废除此令。1645年,清兵进军江南后摄政王多尔衮提出重新颁发“剃发令”。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 [121-122]。一直到1912年清朝灭亡后才剪辫。</p>
外国人眼中的剃头风景</p>
蒙古政策</p>
清朝对内蒙古实行特殊管理。一方面以联姻来笼络蒙古各部首领,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领及其子侄。另一方面在政治上实行分而治之的“扎萨克制”,亦即盟旗制度。</p>
按照这种制度,原蒙古各部称为盟,是内蒙古地区最基本的行政单位,旗设旗长,即“札萨克”,为世袭之职位。旗下设佐、什,受旗长管制。若干相邻的旗为一盟,盟有盟长,由清廷中央直接任命。盟为监察区,不属行政单位。当时主要有哲里木、昭乌达、锡林郭勒等盟。各盟旗直接对清廷中央负责,受理藩院的管理。另外,在内蒙古地区设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和绥远副将军,率军驻防要地,以加强军事控制。</p>
清朝统一了蒙古各部后,对蒙古的统治策略是,既要使其不再成为朔方边患的势力,又要笼络其奴隶主们统治蒙古族人民,使蒙古成为清廷统治全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和帝国北部疆域不设防的屏障。包括在蒙古大力扶植推广喇嘛教,有效的收服了人心,维护了蒙古地区安定局面。</p>
西藏政策</p>
清朝对西藏管辖的举措是册封制度、驻藏大臣和金瓶掣签制度。</p>
清朝初年,五世达赖来京朝贺,顺治帝隆重接待并正式册封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又册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并赐以册印;从此,“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的称号正式固定下来,以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成为定制。</p>
五世达赖见顺治帝</p>
1727年,雍正帝在西藏设驻藏大臣,办理西藏事务;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驻藏大臣的设置,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乾隆年间。清廷陆续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和《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确定了驻藏大臣与达赖喇嘛共同处理政务的平等地位,巩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统治。清廷在西藏改革乌拉、租赋、钱法、贸易制度;活跃民族贸易;创报、兴学、发展农牧工矿业和加强交通、邮电事业的开发等。</p>
清朝还设置了金瓶掣签制度。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达赖、班禅转世的监督和任授权力。此乃清王朝改革西藏行政管理体制,确立系统治藏法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制度一直延续至今。</p>
金奔巴瓶</p>
西南土司</p>
土司制度是在唐宋时期羁縻州县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其实质是“以土官治土民”,承认各少数民族的世袭首领地位,给予其官职头衔并承担赋役以进行间接统治,朝廷中央的敕诏实际上并没有能够得到真正的贯彻。但有些土官以世袭故,恣肆虐杀百姓,为患边境,“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 [123]。</p>
康雍乾时期,国力强盛,中央政府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雍正四年(1726年),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p>
回族政策</p>
清代是历史上回族反抗统治者最频繁的一个朝代,回民起义“从清朝初年继续到它的覆灭的那一天,方告停止” [124]。回族人反抗清朝,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清朝推行歧视回族的法律法规,是引发回族起而反抗的一个重要原因,“清政府对穆斯林,由歧视而压迫,清律上有若干条文,对穆斯林之犯罪者,特别加重处罪。” [125]“从1762年起,清帝颁发了歧视他们(回族)的严厉的法律,使得回族人在一些情况下所受处罚比同类案件中的汉族人要重得多” [126]。</p>
清廷一方面“回人久隶编,即与百姓元异” [127],“回岂非民乎” [128]针对普通百姓的法律均可适用于回族,另一方面又诬称“回民犷悍成习,结党为匪,仅照常办理不足示惩” [129]。实际生活中,官府欺压回民的事屡见不鲜,一些汉族士大夫也颇有感慨,向来地方官偏袒汉民,只要是争讼斗殴,无论曲直,都是抑压回民 [130]。</p>
外交</p>
播报</p>
编辑</p>
外交机构</p>
主词条:理藩院、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p>
中西交流</p>
主词条: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中国礼仪之争、鸦片贸易</p>
中俄关系</p>
主词条: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恰克图条约》、东北军民抗击沙俄入侵之战、外东北</p>
</p>
周边关系</p>
主词条:朝鲜王朝、江户时代、贡榜王朝、锁国令</p>
签订条约</p>
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平等条约</p>
条约名称</p>
时间</p>
国家</p>
内容</p>
尼布楚条约</p>
1689年</p>
中俄</p>
划定中俄东段边界</p>
布连斯奇条约</p>
1727年</p>
中俄</p>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p>
恰克图条约</p>
1728年</p>
中俄</p>
划定中俄中段边界</p>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p>
1909年</p>
中日,日代韩</p>
明确中国对间岛(吉林延边)的领土主权,中韩以图们江为界</p>
近代清政府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一览</p>
条约名称</p>
中方签约人</p>
失地</p>
赔款</p>
时间</p>
中英广州和约</p>
余保纯</p>
—</p>
六百七十万两</p>
1841年5月27日</p>
中英南京条约(旧称江宁条约)</p>
耆英,伊里布</p>
香港岛</p>
二千一百万圆</p>
1842年8月29日</p>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p>
耆英</p>
—</p>
六百七十万两</p>
1843年7月22日</p>
中美五口通商章程</p>
耆英</p>
—</p>
—</p>
1844年7月3日</p>
中英虎门条约</p>
耆英</p>
—</p>
—</p>
1844年10月24日</p>
中法黄埔条约</p>
耆英</p>
—</p>
—</p>
1844年10月24日</p>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p>
麟桂</p>
上海租界</p>
—</p>
1854年7月5日</p>
中俄瑷珲条约</p>
奕山</p>
60万平方公里</p>
(黑龙江以北)</p>
—</p>
1858年5月28日</p>
中俄天津条约</p>
桂良,花沙纳</p>
—</p>
—</p>
1858年6月13日</p>
中美天津条约</p>
桂良,花沙纳</p>
—</p>
—</p>
1858年6月18日</p>
中英天津条约</p>
桂良,花沙纳</p>
—</p>
四百万两</p>
1858年6月26日</p>
中法天津条约</p>
桂良,花沙纳</p>
—</p>
二百万两</p>
1858年6月27日</p>
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p>
桂良</p>
—</p>
—</p>
1858年11月8日</p>
中英北京条约</p>
奕?</p>
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p>
一千叁百万两</p>
1860年10月24日</p>
中法北京条约</p>
奕?</p>
—</p>
八百万两</p>
1860年10月25日</p>
中俄北京条约</p>
奕?</p>
40万平方公里</p>
(乌苏里江以东,含库页岛)</p>
—</p>
1860年11月4日</p>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p>
明谊</p>
44万平方公里</p>
(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p>
—</p>
1864年10月7日</p>
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p>
蒲安臣</p>
—</p>
—</p>
1868年7月28日</p>
中日修好条规</p>
李鸿章</p>
—</p>
—</p>
1871年8月13日</p>
中日北京专条</p>
奕?</p>
—</p>
五十万两</p>
1874年10月31日</p>
中英烟台条约</p>
李鸿章</p>
—</p>
二十万两</p>
1876年9月13日</p>
中俄伊犁条约</p>
曾纪泽</p>
7万平方公里</p>
九百万卢布</p>
1881年2月24日</p>
中法会议简明条款</p>
李鸿章</p>
—</p>
—</p>
1884年11月5日</p>
中日天津条约</p>
李鸿章</p>
—</p>
—</p>
1885年4月18日</p>
中法会订越南条约</p>
李鸿章</p>
—</p>
—</p>
1885年6月9日</p>
中英烟台条约续增条约</p>
桂良</p>
—</p>
—</p>
1885年6月9日</p>
中葡北京条约</p>
奕匡</p>
—</p>
—</p>
1887年12月1日</p>
中英会议藏印条约</p>
升泰</p>
—</p>
—</p>
1890年3月17日</p>
中美华工条约</p>
杨儒</p>
—</p>
—</p>
1894年3月7日</p>
中日马关条约</p>
李鸿章</p>
36万平方公里</p>
(台湾及澎湖列岛)</p>
二亿两</p>
1895年4月7日</p>
中日辽南条约</p>
李鸿章</p>
赎回辽东半岛</p>
叁千万两</p>
1895年11月8日</p>
中俄密约</p>
李鸿章</p>
—</p>
—</p>
1896年6月3日</p>
中德胶澳租借条约</p>
李鸿章</p>
—</p>
—</p>
1896年6月3日</p>
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p>
李鸿章</p>
新界</p>
(租借九十九年)</p>
—</p>
1898年6月9日</p>
辛丑条约</p>
李鸿章</p>
—</p>
十亿两,实际赔付约60</p>
1901年9月7日</p>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p>
唐绍仪</p>
—</p>
—</p>
1904年7月9日</p>
中日满州善后条约</p>
又称《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p>
</p>
奕匡</p>
瞿鸿禨</p>
袁世凯</p>
—</p>
—</p>
1905年12月22日</p>
中俄满洲里界约</p>
宋小濂</p>
1400平方公里</p>
(额尔古纳河北部)</p>
—</p>
1911年12月20日</p>
社会</p>
播报</p>
编辑</p>
节庆</p>
清代的岁时节日风俗很多,它反映了清人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首先是元旦的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是元旦,又称元日、新年。新年元旦的庆祝活动一般要持续数日,清人的记载多为“交贺三日”、“日乃止”、“自元日至上元无虚日”之类的语言。大致来说,初一至初五是新年元旦的高潮。元旦风俗丰富多采,是大型的综合性节日。上元节往往要持续数天,在北方,大部分地区从十四日到十六日,欢庆三天,南方的时间要长些,一般是四五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当然也有些贫瘠地区,只是一两天。清明与端午清代的清明节是一个较大的节日,全国普遍举行。 [131]此外,清代还有填仓、龙头、春社、文昌会、花朝、三月“上巳”、浴佛、天贶、重阳等重要岁时节日。 [132]</p>
宗族</p>
宗族法规维护社会秩序,受到朝廷欢迎。宗族为更好地行使权力,管好族人,往往请求政府予以支持,而朝廷则批准祠规,承认祠堂族长的审判权、族法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不过清朝并不是予以宗族法规全部支持,在祠堂族长依据家法处死族人问题上,乾隆帝认为是“乡曲之累”, [133]采取反对态度。清代的宗族,多修有族谱,族谱又称家谱、家乘、宗谱等。雍正朝以后,清朝在聚族而居的福建、广东、江西等省曾大规模地推行族正制。 [134]</p>
学校</p>
清代的学校与科举,大体上沿用了明代的制度,内容上有所损益,措施上更为周密。清代由政府管辖的学校,共有两级,即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中央官学主要指京师的国子监,包括附属于国子监的算学、八旗官学。另外,还有中央政府为皇室贵族设立的宗学、觉罗学等。地方官学主要指府、州、县学,这些学校只有规模大小的区分,而无程度等级的差异。除此而外,社会上还有书院、社学、私塾等,这些虽不包括在正规的学校制度内,但在培养人才、传播文化方面,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35]</p>
服饰</p>
清代时期,服饰皆以满族的旗装为主,旗装外轮廓成长方形,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形象庄严肃穆。</p>
人口</p>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道光时突破四亿。 [136]】</p>
喜欢时间沙: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请大家收藏:()时间沙:我在时间缝隙里整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