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小知县第431章 别把脸都在别国
“拓跋布,你真要搞的大家脸上都不好看才能罢休吗?” “还是说,你这次就是打算来搞事的?” “和谈事宜进行到现在,你好像都没有说几句话,现在才跳出来说这些,你自己觉得有意思吗?” 这话说的太过直接,直接针对拓跋布。 拓跋布眼神瞄过去,不屑的嗤笑一声。 “诸位可都是我金国的重臣,自然是你们说什么那就是什么,我的意见在你们的眼里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大家都是为了不同势力在做事,我拓跋布亦是如此,我们代表是谁相想必大家都是清清楚楚,为什么要在这样的时候针对我呢?” “还是说,你们针对是鹰帅?” “亦或是针对国君的决策?” 拓跋布问的漫不经心,可他直接把所有的矛头,都指向了跟自己对立的所有人。 臣子跟国君对立,这样的话谁都不敢接。 本来还想要反驳的官员,此刻也意识到了自己失言,此刻都不敢再开口说话,就怕再说错什么话。 国君的决策那就是国政,文官最重视的就是他们的名声。 要是在这件事上面,被传出了藐视国君的言论出来,那他们维护一生的好名声,就算是彻底的崩塌。 不仅在官员圈子里没有了信誉,以后的仕途也算是彻底完了。 拓跋布不打算放过他们。 再次追问众人,“怎么?没话说了吗?” “继续反驳我呀,怎么不说了呢?” “你们十几号人,不会就这么点战斗力吧?难道才说了这么几句,你们就受不了?” “呵!你们也就只敢跟我拓跋布这样吆五喝六,在鹰帅的面前,你们屁都不敢放一个,这就是你们文官的做派。” “这就是你们说的识时务者为俊杰?” “鹰帅不跟你们一般见识,可你们非要来为难我,那就别怪我在鹰帅面前给你们穿小鞋” 拓跋布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几人给厉声打断。 那人指着拓跋布的鼻子就直接开骂。 “拓跋布,你简直欺人太甚!” “你这就是公报私仇,小人之心!” 后面。 场面跟着就变成了群舌之战。 站在拓跋布身后的使臣们,现在自然是要跟拓跋布站在统一战线上。 “说谁小人之心?” “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你们的身上,只怕是早就给人穿了小鞋,现在倒是先反过来倒打一耙,说人家欺人太甚?” “我看你们才是小人之心,才是欺人太甚。”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一群伪君子,真可悲!” 这话说完,对面的十几个使臣就更加生气了。 他们恼羞成怒的看着拓跋布,眼里都快要喷火了,“胡说!” “你们这就是诽谤!是污蔑!” 怒吼过后。 几人对视一眼,就看到了几个老使臣在不住的摇头。 这下几人才惊觉自己的态度。 为了缓和现场的剑拔弩张,有人梗着脖子开口。 “大家虽然是为不同势力在效力,但我们都是金国的官员,这个时候,我认为还是要以大局为重。” “我们现在是在大庆国,就已经因为这些事情吵成了这个样子,这不是让大庆国使臣看笑话吗?” “丢脸也不要丢在别国,毕竟家丑不可外扬,这个道理你们大家应该都清楚。” 对于这样的话,拓跋布只是掀了掀嘴角。 有使臣在后面阴阳怪气的嘀嘀咕咕抱怨。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现在知道是家丑了?早干嘛去了?” “呵!马后炮!” 声音没有刻意压下去,就是想要众人都听见。 这话,他们当然是听见了。 可听见了又能怎么样? 此刻,他们也只能当做没听见。 这时候,拓跋布即便是再不屑,也要顺着这个台阶放下争锋相对。 他哈哈一笑,说道:“诸位今日也算是出了大力气,今晚我在花街醉春风设宴,诸位一定要赏脸前来。” “让大家好好的领略一下,这大庆国女子的风韵才情!” 话毕。 众人脸上原本紧绷的神情,这才渐渐地有所缓和。 几个老使臣立马响应起来,“好好,我们一定去赴将军的宴。” “对对对,一定要好好的领略一下,这大庆国南方才女的一夜风流。” 众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说着,缓缓出了淮河郡知州府。 等金国使臣全部都离开知州衙门,林峰那边刚刚结束新一轮的议事,就立马被萧宇文给叫了过去。 萧宇文带着几个亲信,在另一间议事厅等着林峰的到来。 林峰还没进门,就先听到了门内传来了笑声。 他踏进门槛,整个屋内的笑声就跟着停了下来。 萧宇文看着林峰进门,眼里的笑意也跟着浮现在了脸上,“林峰,这事还真被你言中了。” “他们现在确是动摇了心思,使臣内部也确实是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金国跟我大庆国不一样,他们的使臣,大多数都是各个势力安插进来的官员,首先一点就是不齐心。” “拓跋布看似是这次的领头人,但是他的话语权还是要看他上面的那位大帅,大帅的意思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势力在这次的和谈事件上,还是持保守观念,不愿意拿出船只来冒险。” “可那位大帅却不一样,他手里有的是造船的能手,漕运的主要的船只他手里多的是,就看他愿意不愿意做这次尝试。” “金国国君的亲弟弟,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战神鹰帅,一向就是主和派,这次拓跋布的态度就能看得出来,他是有意促成这次交易的。” 林峰笑着点点头。 对这样的预测结果,他并不感到意外。 大庆国能够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联系自己这边,他就肯定了他们的目的。 林峰笑着开口,“精盐跟民愤比起来,当然就不值一提。” “金国当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首先平息百姓的民愤,其次才是计较交易的得失。” “这是每一个国君都忌惮的事情,他们不会冒险去激怒百姓,从而给敌人留下致命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