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桃源直播十国大乱358(1/2)

作者:山炮

儒门至圣第358章 桃源直播十国大乱358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p>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p>

杜预充满感情,将【桃花源记】呈现在世人面前。 </p>

半空中又传来了司马相如半圣的苦笑。 </p>

“老夫以为憋得够久了,没想到出来还是早了一点。” </p>

“我独爱那【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p>

十国百姓,听到杜预的【桃花源记】,纷纷沸腾了。 </p>

“这世界上,还有如此美好之地?” </p>

“桃花源,唉,人人安居乐业,户户鸡犬相闻,我怎么没这份福气,能托生在桃花源中?” </p>

“引人入胜!身不能至,心向往之!” </p>

“我十国天天战乱,大争之世,徭役赋税沉重,压得人喘不过气!要是真的有桃花源,就好了。” </p>

“一切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也没有勾心斗角。甚至连一点吵吵嚷嚷的声音都听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那么平和,那么诚恳。” </p>

“原来我们一切烦恼的原因,原来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一个高踞人民头上、为私利互相攻伐的统治集团!” </p>

“是啊,没有朝廷,没有皇亲国戚,没有征伐战争,就没有痛苦。” </p>

“呜呜,如此大同社会,人间盛世、世外桃源,何时能够实现?” </p>

生活在乱世之中,城头变幻大王旗,十国百姓早已疲敝,厌倦至极、疲于应付。 </p>

这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 </p>

无论是士农工商,无论读书人还是渔夫农夫,都渴/望这样一个躲避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以承载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p>

民心,就是天心,民愿,就是天意。 </p>

十国百姓,民怨沸腾,沸反盈天。 </p>

人人都渴/望无比,能亲眼看一次,那杜预在书山学海亲眼所见、文中描绘的【桃花源】,究竟是何等模样? </p>

这桃花源,不光是一处书山秘境,更是承载了人们对朝廷、战争、妖蛮、赋税怨恨,渴/望至极的人间王道乐土、逃离现实的秘境。 </p>

人人奔走相告,户户涕泪横流。 </p>

“何时,究竟何时我们才能如杜案首一般,走入桃花源中?” </p>

“此生深悔入乱世,来世愿投桃源人!” </p>

“宁做桃源狗,不为乱世人。” </p>

“唉,杜案首体恤民生,悲天悯人,总能做我等心生向往的王道乐土名篇。” </p>

司马相如仰头看天,凝视着天空中朵朵祥云、天花乱坠,微微叹息道:“你果然不是凡品。这【桃花源记】一出,成为了水深火/热中、苟且偷生的十国百姓精神寄托,从此十国诞生新词——世外桃源,故而评定你这片文章为·····【镇国文】!” </p>

“镇国文?” </p>

十国秀才,各个都傻了! </p>

刘选文目光呆滞,喃喃自语:“镇国,竟然真是镇国?” </p>

他之前的【桃源记】也是只差一步,就诗成镇国的名篇,但差一步,毕竟是差一步,哪怕差一步,也不是镇国诗! </p>

而杜预这【桃花源记】,却真真正正,成为了镇国文! </p>

为何他的诗词不行,杜预却可以镇国? </p>

要知道,真正的镇国诗文与一句镇国、一字镇国,看似相差不远,实则天差地别! </p>

真正诗成镇国,比如杜预的【行路难】,那是能逆转天下、改变国运的恐怖存在。 </p>

一旦诞生,连一国的国运都为之改变,全国百姓命运也随之向上提升。 </p>

故而,镇国诗文,是所有文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 </p>

贾玉人也傻了。 </p>

王伦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p>

欧阳斌、陆江、芃芃等人,都陷入了沉默。 </p>

杜预,一首【桃花源记】,文成镇国! </p>

他们却提不起一点不服气。 </p>

因杜预给过所有人机会。 </p>

每一个人都试验过了,亲自上阵,一一去做桃花源诗文。 </p>

可偌大十国,秀才众多,却没有一个人能诗成镇国。 </p>

何以解忧?唯有杜预! </p>

与民声赞美相反,十国的朝廷、皇族、士大夫,却一个个咬牙切齿,对杜预恨之入骨。 </p>

“这是什么反诗?此等文章,如何能镇国?” </p>

“狗屁桃花源,惑乱人心!” </p>

“这不就是提倡无国无君?无朝廷无赋税吗?” </p>

“天不可一日无日,国不可一日无君!” </p>

“这杜预,妖言惑众,扰乱人心,必须严惩不贷。” </p>

何为国家? </p>

国家本质,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实施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器。 </p>

既然有国,必然有统治阶级,有被统治阶级。 </p>

而作为既得利益者,统治阶级自然要千方百计,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与合法性,压制被统治阶级的反抗。 </p>

杜预竟然大逆不道,作出【桃花源记】这种“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文章,还被文渊阁认定为镇国文,让天下十国百姓人心浮动、心向往之,这不就是要号召百姓,推翻朝廷,杀官造/反吗? </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