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 凛冬至(1/2)

作者:柯久

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第347章 凛冬至

已是十一月下旬了,天气愈发寒冷,就连乾清宫也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的要求下被点燃了地龙,借此驱散空气中的寒意。</p>

不过此刻默立于乾清宫暖阁角落处的宫娥内侍却是感受不到半点温暖,反倒是屏气凝神,以免惊扰了于案牍后大发雷霆的天子。</p>

"大同那边是怎么回事?!"</p>

"崔景荣是怎么搞的?居然让蒙古人打到家门口了?!"</p>

在王安有些不安的注视下,身着常服的朱由校,一脸愤怒的将通政司刚刚呈递进宫的奏本摔至地上,声如惊雷的咆哮道。</p>

依着奏本所说,就在几天前,作为"九边重镇之首"的大同镇居然被蒙古鞑子扣边,这些鞑子趁着夜色洗劫了多个村寨,数百名百姓伤亡。</p>

"陛下息怒,崔大人说是塞外五堡出的事"尽管知晓此时不是劝谏朱由校的最佳时机,但忠心耿耿的老太监仍是硬着头皮,将朱由校扔到地上的奏本捡起,重新摆放在案牍上,并试着替崔景荣"开脱"两句,以免天子"意气用事"。</p>

毕竟从某种程度而言,这宣大总督崔景荣,此次也算是受到了"无妄之灾"。</p>

"哼!"</p>

"那也是被蒙古人打过来了!"</p>

听闻"塞外五堡"的字眼,朱由校的怒气有所消减,但仍是喋喋不休的咆哮道,表情颇为狰狞。</p>

为了抵御随时会卷土重来的北元铁骑,早在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便着手在前朝的基础上,继续修建长城,并在之后的两百余年间,屡次扩建。</p>

所谓塞外五堡,便是指修建在大同镇长城外的得胜堡、拒墙堡、拒门堡、助马堡、保安堡垒,统称为"塞外五堡"。</p>

只不过随着大明的国力不断衰弱,卫所军备愈发废弛,作为抵御塞外蒙古的军堡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军事作用,转而吸纳了不少行商走卒从此居住,作为往来大明与蒙古之间的"中转站"。</p>

此外,也有不少蒙古部落的寻常百姓居住于此,与这些商贾和士卒的后代彼此混居,形成后世所谓的"民族融合"。</p>

正因如此,尽管这塞外五堡直接暴露在塞外无垠的旷野之上,但从未有蒙古部落胆敢行兵,以免招惹来草原上所有蒙古部落的针对。</p>

不过这一次,却是有人将主意打到了这名为"塞外五堡",实为一座边陲小镇的头上,并且造成了数百人的伤亡。</p>

"查出来是哪个部落干的了吗?"</p>

尽管知晓希望不大,但朱由校仍是强压住心中的怒火,朝着身旁的贴身大伴询问道。</p>

看样子,草原上这些蒙古部落的境遇比他想象中还要糟糕,不然不会有人铤而走险,洗劫这在过去百十年间都安静祥和的边陲小镇。</p>

闻言,老太监王安便是苦笑一声,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p>

这些生来便会骑射的蒙古鞑子本就没有太强的"领土"概念,时常率领着族中的牲畜迁徙,兼之此次又是在夜间行动,谁能辨明其身份?</p>

"传令崔景荣。"</p>

"令其加强戒备,不得放松警惕。"</p>

凛冬将至,这发生在塞外五堡的"惨剧"无疑给朱由校敲响了警钟,也为其增添了些许压力。</p>

粮食短缺的问题必须要尽快解决,以免重蹈原本历史上的覆辙,无数饥肠辘辘的灾民百姓在无以为继之下,被迫揭竿起义,为大明王朝敲响丧钟。</p>

此外,这些铤而走险的蒙古鞑子既然能够洗劫"塞外五堡",便有可能越过长城,突袭大同镇,将战火蔓延至大明的疆域。</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