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第354章 会试(下)
"对了,王来聘那边,黄得功亲自去瞧过了?"</p>
像是想起了 什么似的,正准备低头埋首于案牍后的年轻天子坐直了身子,脸上噙着些许笑意,不置可否的朝着身旁的心腹大伴低语道。</p>
如若他浅薄的历史知识没有记错,这位陕西籍的王来聘应当便是原本历史上,由崇祯皇帝钦点的大明朝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武状元",最后在面对满清的时候,以身殉国。</p>
"皇爷英明,黄将军亲自去瞧了,听说是赞不绝口"提及这王来聘,王安这位司礼监掌印太监脸上也是露出了一抹讶色。</p>
这黄得功本就投身行伍多年,因作战勇猛方才被提拔至京师,眼下又奉命提督神枢营,眼界异于常人。</p>
这王来聘既然能够被黄得功这位宿将瞧中,定然是真有些本事傍身,且家世清白,重要性胜过军中那些势力错综复杂的"兵痞子"数倍不止。</p>
想到这里,王安便对身旁天子力排众议,举行"武科"的举动多了些许理解,日益阴沉的脸颊上也是露出了一抹释然的笑容。</p>
因为曾经陪伴在朱常洛身旁多年的缘故,他对于朝中的大臣们多有好感,一向给予十二分的礼遇,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这位司礼监大裆不分轻重。</p>
他可不是万历初年,目中无人的"冯保",他深知自己的权势皆是来自于身旁天子的信任。</p>
天子家奴,便应对天子死心塌地,焉敢三心二意?</p>
朝中的大臣们越激动,越证明这"武科"的重要性,毕竟只是一个初选,便已经筛出了一个好苗子,谁敢妄言日后不会出现似辽东经略熊廷弼那般能文能武的国之干臣。</p>
能文能武?</p>
王安的呼吸一滞,脑海中猛然回想起前些时日自东厂番子口中得知的一则消息。</p>
在"武科"的初试中,除了王来聘之外,还有几人获得了"甲等",其中更是有一名读书人,听说好像还有功名傍身。</p>
"大伴,怎么了?"老太监脸上狐疑的表情自是没有瞒过朱由校的眼睛,其淡然的声音也是在暖阁内悠悠响起。</p>
"回禀皇爷,"闻言,老太监不敢怠慢,赶忙自老脸上挤出一抹笑容,拱手道:"奴婢刚刚想起来,前两日东厂番子来报,还有一名读书人报名了武科,初试成绩也是甲等。"</p>
"听说这读书人,还有功名傍身,学识不浅"</p>
他终日陪伴在朱由校身旁,自是知晓这位年轻天子对于"人才"的看重,尤其是对诸如辽东经略熊廷弼这等能文能武的"干臣"多有推崇。</p>
"哦?我大明果然人才辈出"</p>
"叫什么名字?"</p>
闻听居然有读书人主动自降"身份",报名了武科,朱由校清瘦的脸颊上便露出了一抹意外之色,转而饶有兴致的追问道。</p>
俗话说穷文富武。</p>
在这个对于寻常百姓而言,填饱肚子已是一种奢望的时代,自幼习武的成本可是不低呐。</p>
"好像是姓卢"在朱由校惊愕的眼神中,老太监努力回想着被他搁置于脑海深处的记忆碎片,他依稀记得,那个读书人的名字颇为拗口。</p>
只是老太监王安万万没有想到,还未等他想起那个年轻人的名字,身旁一向镇定自若的天子已是拍案起身,一脸兴奋的嚷嚷道:"卢象升?!"</p>
"对,卢象升!"</p>
"就是卢象升!"</p>
经过天子的"提醒"之后,王安也是彻底唤醒记忆,忙不迭的点头应是,同时有些不解的看向身旁的天子。</p>
瞧天子的反应,好似是对这"卢象升"有所耳闻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