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爆浆史第102章 主父偃传
封皇后这种事,和即位,立太子是一样的,不能让皇帝自己开口,要下边的人提出来,皇帝谦让一下,然后再说勉为其难,为了国家不得以而为之,以后要靠大家了之类。 按照一般的做法,要立卫子夫做皇后,卫青应该出面,明着暗着拉拢一帮人,而后这帮人联名上书皇帝,后宫空了,陛下立个皇后吧,我们看卫夫人就很合适等等等等。 可是卫青不是这样的人,他一贯谨慎,不喜欢招摇,更不用说撺掇皇帝立自己姐姐做皇后了,卫青是决计做不出来的。只好由外人来说。 外人是不喜欢掺和进这种事的,比较敏感,说到底这是皇帝的家事。景皇帝时期王娡和栗妃争皇后,当时的大行令受唆使,对景皇帝说立栗妃为后吧,结果景皇帝勃然大怒道,这是你该管的事吗!大行令搭进去一条性命。这位大行令死得很冤,但是也怪他欠缺政治头脑。 如今刘彻朝堂之上,还真有一个人,在众人的注视下,上表刘彻,立卫子夫为后。这个人叫主父偃,主父是姓。 主父偃不欠缺政治头脑,也不是为了拍卫青的马屁,他和卫青认识,但不至于到鞍前马后伺候这种程度,卫青也不是他的老大,卫青不是任何人的老大。 主父偃这么做,因为他早就看出了苗头,刘彻有心要立卫子夫,只要刘彻同意了,他便是大功臣,要升迁有升迁,要钱有钱;他敢这么做,因为他胆子很大。 艺高人胆大,主父偃艺高不高后面说,但是他的胆子确实一直大得很。 主父偃是齐国临淄人,今天山东淄博。根据这个姓判断,他大概是赵武灵王的后人。 赵武灵王晚年退位让给自己儿子,自封主父,意思是君主的父亲,就是后来的太上皇。当然这只是猜测,即便主父偃真是赵武灵王的后人,也早就败落了,所以主父偃出身很一般。 齐国自周朝时就盛产读书人,这种风气到刘彻时期犹存,主父偃也是潮流中人。他早年学的是纵横家理论,就是张仪苏秦那一套。纵横家算是三晋(韩赵魏)的流派,跟齐国的传统是格格不入的。 所以主父偃在齐国的知识界很受排挤,他本身的性格又是很狂的,别人看他不入眼,他看所有人不入眼。 主父偃日子越过越穷,向别人借钱都没人肯借,他在齐国混不下去了。于是大袖一甩,昂首阔步离开了家乡,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主父偃北上,先去燕国。 主父偃那一套纵横家理论,是乱世生存法则,和平年代是没用的,现在的诸侯可不是当年的诸侯,所以主父偃在北方诸侯间也没人气。 没人气只好转型,主父偃又去学道家,又去学儒家,所谓的诸子百家他都懂一点。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转型容易,性格转不了,那是跟着人一辈子的,主父偃还是不招大家喜欢,当然了,他照例不喜欢所有人。 当时的读书人都是成群的依附权贵,吃喝拉撒穿用全靠他们,当然权贵们有事你也得出手帮忙,就是做人家的门客。好比一棵大树,总会引来不少鸟筑巢。主父偃不是什么好鸟,鸟群容不下他,跟在齐国的情形一样,同僚们群起而攻之,主父偃又走人了,不停地走人。 再去赵国,赵国不行,又去了中山国,中山国还是待不住。 诸侯不要他,他也不要诸侯了,甩甩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主父偃西入函谷关,去长安了。 这一年是刘彻取义的言论之一,或者取前半句,或者取后半句。 事实上,目前在打匈奴的问题上,刘彻是比较孤独的,国内到处都是反对派,反对派永远都存在,比如田蚡和韩安国,虽然死的死老的老,但是他们代表了一种思潮,安稳了快一百年了,为什么要破坏和平。 尽管因为刘彻强势,反对派不太敢发出声音,但是他们始终存在。当然,后来经过刘彻对政府的改造,反对派销声匿迹了,大家都围着刘彻转,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刘彻需要培养自己的声音。 主父偃这类人物,正是刘彻最需要的。 徐乐和严安上书的内容和主父偃差不多,徐乐说,“天下之患,在于土崩,不在于瓦解”,刘彻应该“以天下为务”;严安说,“兵久而变起,事烦而虑生”。三个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说,仗可以打,应该打,但是别把国家也赔进去。 三个人的话都是一针见血,没有刻意去迎逢刘彻的心理,而且行文流畅,才气斐然,刘彻对有文才的人是很有好感的。 后世提到刘彻,总免不了八字真言: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这一点没有冤枉刘彻,但是刘彻反而对这些告诉他不要穷兵黩武的人说相见恨晚,矛盾吧?呵呵。 有容乃大,诸多矛盾的人矛盾的事,在刘彻手里揉沙成团,仅凭这一点,把刘彻列入千古英主之列,不过分。 刘彻从他们三个身上感受到蓬勃向上的精气神,正合己意。尤其主父偃,仿佛迸发着某种和他这个年龄不相称的朝气。 三个人都被刘彻留下,官拜郎中,小小的官。 做官免不了的都是从最小的的开始,一级级升迁,升迁最快的是主父偃,一年升了三次,由郎中到谒者,到中郎,再到中大夫,级别不高不低,为刘彻提供顾问咨询服务。 主父偃能升这么快,因为他连续为刘彻解决了大问题,国家级别的、真正的大问题。主父偃憋了一辈子,在这一年里疯狂宣泄。 第一件,搞死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