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皇帝第188章 赋税分成改制189
“草、、、臣明白了。”</p>
听到皇帝给自己批银子,不是要自己拿家财干活儿,萧庸立马就拱手应道。</p>
就在皇帝规划着搞一个制衣行业的垄断性企业时。</p>
宝泉局内,赵晗用吃人一般的眼神看着眼前的小吏。</p>
“还是一放出去就被兑光了?”</p>
“回大人,小的去银号那边看了,银号的门一开,那些人就抢着兑银了。”</p>
“这民间到底有多少存银?”</p>
身形消瘦,双眼通红,站在台阶上,赵晗可谓是百思不得其解。</p>
“刚开铸的时候不算,但产量提高后,每日往民间兑银三万枚已经持续了三个月了,怎么还会有人抢?”</p>
一天三万,三个月就是两百七十万。</p>
这京城就算是有一百万人,也够每个人手里分到两块多的银币了。</p>
更何况,还有官员发俸、朝廷采买物资等流出渠道。</p>
怎么会一直都有人抢呢?</p>
“小的打听过了,顺天府已经放出话来了,今年的赋税征收要么缴实粮,要么缴银币、铜钱,碎银子不收了。”</p>
这小吏说着,无奈的摊开手。</p>
“所以啊,现在不止是城内的百姓在抢兑,有人还专门收这银币,运到乡下向那些个小民兑银子。”</p>
“嗯?”</p>
闻言,赵晗顿时瞪大了眼睛。</p>
皇帝要重启金银之禁的消息,一直都在朝廷上层流通,还没正式出台文件说是要停收银币。</p>
这是哪儿传出的消息?</p>
而且,居然还有人专门做给小民兑换银币的活计。</p>
用屁股他都能想到,这些人肯定会多收火耗。</p>
“你去仔细的打听一下,看这些人给小民兑银的火耗是多少,有多少人在做这个活计。”</p>
捋着自己的胡子,赵晗突然发现找到了一个立功的地方,</p>
“是!”</p>
那长随闻言,一拱手就离开。</p>
返身回到班房内,在椅子上坐下,虽然身体很疲惫,但赵晗还是拿出一张宣纸,在上面开始写奏本。</p>
“时间,地点,人物。”</p>
思索着皇帝给朝臣定下新的上奏章程,赵晗开始写奏本。</p>
写了足足一刻钟,赵晗方才停下笔。</p>
在他眼前的宣纸上,有很多地方都空了出来。</p>
要等到长随调查过后,这些地方才能填上。</p>
接下来,赵晗就要开始每日例行的巡视工作了。</p>
宝泉局这差事真不是人干的。</p>
别的不说,光是盯着手下人,别让他们的手不赶紧就不是个轻松的活计。</p>
现在皇帝给官员实俸,查贪查的比往前几十年都要严。</p>
月月都有官员因为贪污被杀,他可不想步了那些人的后尘。</p>
就在赵晗的长随调查时。</p>
顺天府知府董应举带着奏本进了皇宫。</p>
进了主殿,走过一般性见面流程后。</p>
董应举将自己的奏本交给太监,而自己则是立在堂中道。</p>
“启奏陛下,我朝开国以来,太祖鉴于前元以重税苛待天下百姓,故此所定赋税乃历朝以来最低,不过不过三十税一。”</p>
“但赋税虽轻,但赋税转运上,却是要求百姓将其运至县城,经胥吏贪官层层漂没,可谓是弊端广有。”</p>
“今陛下专设乡官,运输赋税,臣以为善。”</p>
总结了皇帝的政改,董应举问出了今天来的目的。</p>
“然,这赋税从县运至州府,再运至于京城,由那个衙门负责?”</p>
“赋税押解之事,由巡检局负责吧。”</p>
闻言,朱由校摸着自己的下巴思考了下后道。</p>
如今的赋税主要由卫所军兵负责,各地卫所每年差不多有十二万人在专门负责这个事情。</p>
“乡官征收赋税后,押送至县城,再由县中巡检局公人、衙役押送至州府,到州府后,再由州府巡检司负责派人押送至省治所,再由省治所押送至京城。”</p>
“臣明白了。”</p>
说出了自己构想的赋税押送路途,朱由校接着道。</p>
“不过,这都是以后的事了,眼下顺天府诸县赋税,直接由顺天巡检局负责押送吧。”</p>
闻言,董应举点了点头。</p>
“说到赋税押送之事,朕想来,前些日子本就应该说的一件事。”</p>
放下手中的茶杯,朱由校看向董应举到。</p>
“各地方截留赋税之事,朕思之深以为弊政,如今已经不合时宜。”</p>
“今后顺天府赋税,地方留三成,七成押送国帑。”</p>
“陛下,我朝赋税历来都是地方先留来年所用,剩余赋税再上缴朝廷。”</p>
闻言,董应举就是一惊。</p>
这是直接侵夺地方的财权了。</p>
大明和赵宋不一样的地方太多了。</p>
赵宋实行强干弱枝政策,所有赋税运至开封,然后按照各地衙门上报的开支进行发运。</p>
这就导致地方官府孱弱无力,再加上宋朝的赋税历代最高,造反的常年都有,于是就经常发生乱民攻破县衙的怪事。</p>
而到了明朝,朱元璋觉得将钱都弄到京城来,地方用的时候再分太麻烦了,这不是浪费钱嘛,留地方用吧。</p>
而为了确保地方没有瞎开预算,运粮和预算就需要和户部对账。</p>
然后就兑出个空印案来。</p>
虽然严厉惩治了空印案,但朱元璋对这种赋税截留地方的政策却是没改。</p>
因为保证地方官府能力,在防备民乱、天灾时候能起到良好的效果。</p>
而为了防止再发生空印案这种欺上瞒下的事,锦衣卫也就因运而生,督促百官,监督地方。</p>
但到了如今的这个时候,监督早就成了空谈,地方上缴赋税基本都成了定额,朝廷直接被糊弄了。</p>
看着皇帝,董应举谨慎的问到。</p>
“七成上缴国帑,此举是否有所不妥?”</p>
“地方上到底是个什么情况,朕如同盲人摸象一般。”</p>
朱由校没有正面回答董应举的问题,而是靠在椅子上道。</p>
“京城里,朕的眼皮子底下,贪污之事屡禁不止。”</p>
“地方上,天高皇帝远,谁知道他们是怎么弄的,有没有贪污。”</p>
“朝廷定的税额,他们有没有多收。来年的预算,他们有没有多报。”</p>
“这些事情,你不知道,朕不知道,朝廷更不知道。”</p>
说着,朱由校摸了摸手上的扳指,看着董应举道。</p>
“以顺天府为例,先这么试试吧。”</p>
“臣遵旨。”</p>
“创业艰难,守业更是艰难。”</p>
看着立在堂中的董应举,朱由校长叹一声道。</p>
“大明至今已有两百年余,有的沉疴痼疾,要花费大力气怯除。”</p>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
“董爱卿,要珍重啊。”</p>
“臣谨遵陛下教诲。”</p>
闻言,董应举两眼一红,当即伏地拜道。</p>
皇帝这是问他能不能像屈原一样为国为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