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退路119(2/2)

作者:邓云张若离

宋末之席卷天下第119章 退路119

邓云嗯了一声,无规矩不成方圆,古修的提议确实是出自好心,毕竟留在池州必然会耽搁不少的时间,而一旦临安知道池州之变,没准立即就会派遣数千精骑前来追杀,这也是为何需要第二卫接应的原因。 然而,这次回山不但有数千灾民和征召而来的精壮,还有数量庞大的辎重,可以想象行军速度会慢到何等地步!</p>

从池州到临安和从池州到入山的路途差不了多少,如果是逐虏军强行军,这八百里路最多六天就能走完,但是携带大量辎重和数千上万没有整训过的灾民,这时间必然成倍往上翻,按照最慢预计,都要超过半个月。</p>

另外一面,如果池州变故发生之时,城中的细作就第一时间出城前往临安,那么最慢五天临安就能收到消息,若是快马加鞭,甚至连两天都用不到!</p>

元廷若是铁了心要震慑地方义军,就一定会以最快的速度派出精骑,而且多半不会来池州而是折道西南方向,那么邓云很有可能会在半路上被迎头堵住!</p>

邓云显然也很清楚这一点,但这个风险必须要冒,这就是远来池州要付出的代价,同时也是卢帆之所以反对远行八百里来池州,却不去饶州的主要原因!</p>

当然,现在说这些没有意义,邓云只能把一切可能全都算进去,如此才能让还很弱小的逐虏军不至于半道夭折!</p>

多算一步者胜,漏算一步者败!</p>

“临安若派追兵,那么来池州的可能性不会太大,最有可能的两条路,第一条是从临安到昌化进徽州,然后南下婺源,进而在饶州和信州的边界处,堵住我们!”</p>

邓云站在简易地图前,眉头深锁,用朱砂笔在这条路线上划了一道轨迹,复又点回到临安的位置上说道:“另外就是从临安出兵直接南下桐庐,走建德到寿昌,进而入衢州,再插入信州,直抵武夷山下,在哪里以逸待劳堵住我们的归山之路!”</p>

“伯颜乃是元廷首屈一指的帅才,此人用兵极其谨慎,步步为营,算无遗漏,颇有诸葛之遗风,因此邓某以为他选第二条路,也就是在山脚下以逸待劳堵我们的可能性超过七成!”</p>

说到这里,邓云话音一顿,冷笑道:“在伯颜看来,即便是狮子搏兔,也需全力,因此伯颜不派兵则已,若有追兵截杀,在本将看来,至少会有三千精骑,但是就算他伯颜再谨慎,在率军追击的将领眼中,咱们也不过是一支上不了台面的山贼流匪,这就是轻敌之心,本将这次就要好好利用敌将的轻敌之心,给伯颜好好上一课,让他知道蒙古人赖以杀伐天下的无敌铁骑,在大汉民族的无敌方阵面对不过是土鸡瓦狗,不堪一击!”</p>

邓云说的话杀气腾腾,可谁都知道这不过是邓云在给自己提气罢了,军中士不能堕,一旦士气没了,这仗不用打就已经输掉了一大半。</p>

如同刺猬一般的逐虏军方阵和犹如排山倒海一般的铁骑冲锋,到底谁强谁弱,只有到了正面战场上才能检验!</p>

但是就算方阵能胜,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同样难以忽略,这也是大宋在战场上最为致命的一个弱点!</p>

没有一支能够以骑对骑,正面相抗的骑军!</p>

大宋三百多年天下,跟辽打,跟西夏干,还要对付强盛至极的大金朝,等到灭了金朝,曾经联手灭金的蒙古人陡然间露出利齿化身斑斓猛虎朝大宋迎面扑杀!</p>

这仗打了几百年,战争虽然绵延不绝,但大宋对外战争的胜率却依旧能保持七成以上!</p>

只是可惜没有骑军,大宋即便是胜也无法追击,从而扩大战果,也就是说,胜的再多,也只是局部胜利,战略大胜很难出现。</p>

可一旦败,两条腿的终究跑不过四条腿,最后往往从击溃战演变成为歼灭战,败一场就损失惨重,往往军队成建制的被屠灭!</p>

现在邓云面临的是同样的局面,没有战马,就算用刺猬大阵让蒙古骑兵无从下口,最后的战果也不会大到哪里去。</p>

一旦大阵被破,却有八成的可能全军覆灭,这次出山的战果化为乌有不说,逐虏军还会元气大伤!</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