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142(1/2)

作者:蒙放苏贞贞窦娥娘莘瑶琴

北宋:开局成了读书郎第142章142

后世人谈起宋朝的时候,对宋朝的评价褒贬不一。</p>

最普遍流行的一种说法就是:</p>

弱宋以一己之力扛着西夏,辽,金,元四朝三百年,</p>

直至被元所灭。</p>

之所以说是朝代,</p>

是因为最后宋,辽,金,元,西夏都融合成了一个大华夏。</p>

所谓的融合,就是血与火中金戈铁马的碰撞血肉之躯的绞杀,</p>

愤恨它也好,美化它也罢,</p>

置身大宋朝的蒙放只想客观的说,</p>

无论兴亡苦的都是底层老百姓…</p>

在从陈达远那里得知宋朝的税赋制度后,</p>

蒙放才切身感受到,</p>

宋朝之所以富有,完全是建立在层层盘剥底层老百姓的基础上。</p>

就拿赋税中的“支移”来说:</p>

本来应该是民户就近缴纳于本地,然后由北宋朝廷集中起来运往边境。</p>

结果是这个本该朝廷转运的事情却分担于纳税百姓身上,</p>

途中的各种损耗自然是由老百姓承担了,老百姓自然苦不堪言了。</p>

不得不说这招很高明,</p>

朝廷节省了大量成本,</p>

又将边境大军的粮食解决,</p>

只不过负担的是无权无势的底层老百姓而已。</p>

再来说说“折变”:</p>

无论是“以麦折钱”也好,</p>

还是“以钱折绢”也好,</p>

折变的本身不只是折腾了老百姓,</p>

更要命的是经手的官吏在折变过程中,</p>

利用其中的差价,</p>

靠投机倒把的赚取了不少利益。</p>

而吃亏的自然还是底层老百姓,</p>

光折变一项,</p>

底层民户要为此付出五到七倍的负担。</p>

总之大宋朝廷就是把种种一切不利因素想方设法嫁接转移到老百姓头上,</p>

见到蒙放陷入了思考中,陈达远在一旁幽幽的问道:</p>

“少年郎,你还打算用好田换薄田嘛?”</p>

没想到蒙放抬起头来眼神充满坚毅的说道:</p>

“换!全部换!还请曹公帮我最大限度的换成薄田!”</p>

唉…</p>

这孩子念书念到没救了…</p>

想当年陈达远也是听信了宋真宗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有女颜如玉的鬼话,</p>

才孜孜不倦的头悬梁锥刻股的刻苦读书,</p>

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够平步青云,</p>

结果呢,</p>

念书念得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差点误了终身,</p>

还好及时放下书本立地做官,</p>

凭借恩萌补了一个从九品的芝麻小官当上了户曹功曹,</p>

从此陈达远的人生就像开了挂一样,</p>

银子有了,</p>

女人有了,</p>

房子有了…</p>

该有的陈达远现在都有了,</p>

如果当初念书考功名一条道走到黑,</p>

估计他现在也是成了像南湾村那个远近闻名名叫严宽的“中不举”一样的人了!</p>

见到蒙放如此执着,</p>

陈达远恨铁不成钢的摇摇头,</p>

“既然小郎执意如此,</p>

那就遂了你的愿吧,</p>

你去把愿意和你换地的人找来,</p>

本官一并把手续在此给你办妥了!”</p>

蒙放当真就去把蒙六奇叫了过来,</p>

把自己想把北山东南向杏河边的好田,</p>

换成北山西北向北麓下面的薄田的意图告诉了他,</p>

蒙六奇听了也是一脸懵圈,</p>

“小郎,</p>

你可知那五块好田是你家的祖田,</p>

一亩能产两石粮食,</p>

而且又在杏河上游旱涝保收,</p>

你现在要把这几块好田换成北麓那边的薄田, 小郎…你…不会是念书脑壳念坏掉了吧?!</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