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血荐轩辕147(2/2)

作者:冯凭慕容彬

云起鲲鹏第2章血荐轩辕147

这时,有一位内侍黄门小宦上来想帮惠帝换衣,说道:“圣上褪去龙袍吧,上面血污太重,小奴拿去浣洗。”说罢伸手就要替惠帝解衣。 没想到一直光哭不说话的惠帝猛地抬手打向小宦伸过来的手,哭道:“不洗!袍上有嵇大夫的血,肤舍不得!”</p>

满场闻言,无不动容落泪。</p>

冯凭奇怪地侧头看向身边的傻子爷爷,只见这位面容衰老的皇帝,苍白的略有些虚胖的脸上,露出的是真真切切的一股哀伤与悲愤。</p>

冯凭想起过往的历史,也记起了眼前这位赴难大臣是谁。</p>

嵇绍!魏晋名士嵇康之子。</p>

忠臣逝去,痴帝亦悲。</p>

此情此景如此惨烈,令本来一直视自己为局外人的冯凭也心中戚然,眼眶有些湿润。</p>

他心想,自己原本历史观很明确,现在却为何又有些含混模糊了。</p>

一直以来,从书本中所读所见,然后得出的结论,和此时身临实境后心中的感受竟差别这么大!</p>

眼前这位嵇大人到底是迂腐呢,还是忠贞?为了这么个庸碌的皇帝,值得吗?</p>

嵇绍将一腔忠血荐于君前,血染帝衣。在场众人被此情此景感染,敬重之情油然而生。</p>

那么他那位父亲,曾被冯凭认为是自古天下第一帅的嵇康,当初弹着广陵散从容就义时,他自己与当场的众人又是怎样一番心境呢?</p>

同是面对司马王朝,嵇康嵇绍父子表现出的态度竟然有着天壤之别。</p>

嵇康对司马氏蔑视到无以复加的境地,宁可以死来拒绝与司马家的沆瀣一气。冯凭现在觉得历史这门专业,远没有过去想像的那么简单。</p>

这时,数十骑骑兵拥着一位异常威严的将领策马过来。</p>

冯凭见这位将领金盔金甲,头戴的金盔之上正中间,有一颗非常特别的绿色宝石,光彩熠熠夺人二目。</p>

这服饰使冯凭想起当初刚见成都王司马颖时,成都王的穿着打扮和眼前这位似乎很像。</p>

众人见他过来,纷纷跪地而拜,口称千岁。</p>

那人正是赵王司马伦。</p>

他没有下马,而是摆了一下马鞭对跟在他身后的一名文官说道:“左史公去安慰一下圣上吧,请圣上赐言,让忠骨永世留芳。”</p>

那史官应了一声,来到车前。</p>

他取出竹册和毛笔,请惠帝对嵇绍的殉节予以褒誉,留诸史册。</p>

此时惠帝只是啼哭,丝毫不理等在车前的史官。</p>

冯凭看着眼前尸体横陈的嵇绍,想着刚才发生的一切。</p>

惠帝傻傻地坐在那里,只顾泪流满面地伤心,全没有理会其它。</p>

站在车前拿着笔和竹册的左史公等也不是,离开也不是,面色尴尬地被干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p>

这时触景生情,鲁迅的那首诗映入冯凭脑中,他稍加改动了一下,抬头望着眼前群山,轻声吟诵道:</p>

“灵台无计逃鬼矢,</p>

风雨如磐暗故园。</p>

但有补天功成日,</p>

必酬君血荐轩辕。”</p>

左史公眼睛一亮,低头在竹册上奋笔疾书。</p>

赵王司马伦始终端坐在马上一语不发,冷冷注视着眼前这一幕。</p>

当他听到冯凭口中的吟诵,目中精光一闪。</p>

他看向这位年纪轻轻的小皇孙,眼中露出一丝诧异之色。</p>

这时,左史公在竹册上走笔如飞,已经草就出冯凭刚刚吟诵的诗句,双手奉给惠帝过目。</p>

惠帝此时依然泪眼婆娑,他没有伸手去接竹简,只是摆了摆手。</p>

大家都知道这位痴皇帝从未亲眼看过辅臣们起草的文书。还是按老规矩,左史公明白陛下这个示意,见陛下认可,他便要躬身退下。</p>

这时赵王开口说道:“拿来我看!”</p>

左史闻言不敢怠慢,赶忙跑到赵王马前,将竹简举过头顶交给赵王。</p>

司马伦接过竹简看了看上面的诗句,又盯着不卑不抗坐在惠帝身旁的冯凭凝视了片刻,将竹简扔回给左史公,说了句:“请皇太孙殿下和圣上同车吧。”说罢调转马头对传令官喝道:“传令,后队变前队,离开这个鬼地方!”</p>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