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135(1/2)

作者:方彦周艳

顶尖中医,我靠金针绝技火遍全球第135章135

方彦今天来,还真有些话想要说一说。</p>

都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一梦千年,梦醒都市,身负各流派医术之精华,方彦是真的有心做点什么,帮中医做点什么。</p>

这一段时间,方彦除了给老爷子治病,忙一些医馆的事情之外,晚上躺在床上,也时常能想起梦境中的一些人和事。</p>

张仲景点着油灯,整理《伤寒杂病论》,当时时疫四起,民不聊生,张仲景一家死在疫情之中的就十有八九,后人都尊称张仲景为一代医圣,张仲景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冠以“医圣”的名医,可很少有人能了解到当时的情况。</p>

为了研究伤寒,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张仲景“勤求古训”,认真阅读《素问》、《九苍》、《八十一难》、《阴阳大论》等医学典籍,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又“博采众方”,广泛地征集民间的治疗药方。</p>

为了丰富自己的医学理论和提高医术水平,张仲景更是不辞劳苦,深入城乡,积极参加医疗实践,跋涉于川陕间。之后隐居少室山中,悉心研究医学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名著。</p>

张仲景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奠基人,而《伤寒杂病论》则一直被历代名医奉为正宗,伤寒派也是由此而生。</p>

还有孙思邈,张景岳、郑钦安等等。</p>

每一位大医除了济世救民,也希望医术传承,中医发扬光大。</p>

在梦境中,方彦和历代名医亦师亦友,如今诸位老友的使命也算是到了方彦的肩头。</p>

方彦目视教室里面的学弟学妹。</p>

现在学中医的群体其实并不小,全国的中医类院校就有三十多家,相比起之前,群体真的太大了。</p>

放在以前,学医的前提首先是识字,也就是说,医生首先要是读书人,而大部分读书人的目标则是科举,也就是当官,也只有科举无望或者一些没有什么名利心思的人才会学医,这个群体有多少,可想而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