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音老仙闹大明第3章 树木树人
现在已经六月了,李善长家七十多口已经凉透了。</p>
这些事暂时还烦不到刘学勤,他只是个历史的看客,没有自保之力前,他不可能将手伸向朝堂。</p>
说起来有些尴尬,刘家堡的人们虽然选择相信塞音老仙,但时不时有人私底下问马宝梅,老仙啥时候飞天啊?</p>
这就有些糟心了,家里虽出了仙人,但马宝梅其实不知道儿子刘学勤整天在山上干啥。</p>
刘学勤当然是在传道授业。</p>
内门弟子学数理化,入内门学一年公共课,然后再根据兴趣分科。</p>
塞峰是道场主峰,也叫数学峰;音峰是物理峰;斯峰是化学峰。</p>
其它两峰还好,塞峰迄今只有两名内门弟子,大弟子牛来如今已经是塞峰首座了。</p>
外门学完公共课以后,主要是从事庶务。</p>
刚开始时,外门弟子主要是跟老仙种茶树。等山上的实验室和车间陆续建起来,外门弟子就普遍以实操为主。</p>
音峰的金属材料,弹簧、齿轮、轴承等;斯峰的各种试剂,玻璃仪器等,都是弟子们一点点做出来的。</p>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p>
后来刘学勤将【哈拉沟】铁矿买了下来,有些弟子还要轮流过去管理。</p>
因为刘学勤的事情有很强的前瞻性,有的事他也没法跟马宝梅解释清楚。但刘家堡的财权掌握在马宝梅手里,眼瞅着儿子这么烧钱,她不抱怨才怪。</p>
刘家堡的情况说来有些复杂,家家户户都有私田,但老响马的底子在,马宝梅接手的是公爹刘鸷传下来的公中财产。</p>
有存银、田地和依附其上的佃户,还有一支百人规模的家丁队伍。</p>
真正的刘家堡人现在有一百多户,七八百人,可以说是半脱产的农民。</p>
如今家丁队伍都被刘学勤拉上山,算是塞音教的私兵,只不过明面上的身份是杂役帮闲之类。</p>
教中常驻人口已经有两百多,养这么多人,是一笔不小的开销。</p>
刘学勤最初的启动资金只有一百两银子,这钱是老刘家自己投的。马宝梅刚当上刘家堡的家,真心不敢轻易动用公中的钱。</p>
那座塞山当初光秃秃的,没啥价值,就算白给了。</p>
后来买哈拉沟铁矿的时候,公中给了一千两银子,这算是借的,堡子里几个长老都是点了头的。</p>
不过那时候塞山的第一批茶叶已经开始收获了。</p>
刘学勤选的品种是比较耐旱的黑茶树,陕西茯茶。</p>
其实早在洪武四年,大明就在秦州设立了茶马司,后来洮州也设立了,又于洪武十六年取消。</p>
甘肃的总茶马司转到了河州,主要那边紧邻藏区,交易量最大。</p>
这些年随着朝廷一些政令下达,还有边卫一系列动作,刘家堡的人终于后知后觉,有些回过味来了。</p>
人们开始意识到,老仙种茶叶这事,可能当时不是一时兴起。毕竟,洮州地界自古也不是茶叶产地啊。</p>
因为现如今朝廷已经命令禁止民间私自交易茶叶给戎人(藏族和蒙古族部落)了,这涉及到明初便成形的以茶驭番政策,而且有明一朝,此策一直在发挥着作用。</p>
一方面,明朝需要从藏族人手里购买战马,另一方面,大明对边疆采取羁縻政策,说通俗些就是笼络人心。</p>
茶叶恰好充当了其中的媒介。</p>
“盖制戎狄之道,当贱其所有而贵其所无耳,我国榷茶,本贸易马,以备国用。”</p>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但也需要一些点缀不是?</p>
刚开始刘学勤是想着绿化山林,后来想起明初的这个政策,他就开始把茶叶当成一门营生做了起来,前世那几年茶树可不是白种的。</p>
等到茶树成熟,需要发卖的时候,刘学勤才发现这茶叶生意也有门槛。</p>
朝廷不但禁私茶,还到处设卡,还有茶课司收税。好在山高皇帝远,终洪武一朝,朝廷也没能禁绝茶叶走私,反倒愈演愈烈。</p>
不过要是连这点儿小事都搞不定,那刘学勤干脆也别惦记造反了,干脆混吃等死得了。</p>
喜欢塞音老仙闹大明请大家收藏:()塞音老仙闹大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