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第64章 灵活的孙承宗
辽东失陷的后果绝不仅仅是丢掉几座城池这么简单,而是使得女真人具备了割据一方的实力。</p>
以前女真全族加在一起也不过二三十万人口,除去小孩、妇女、老人,余下的青壮年也就在七八万人上下。</p>
这点人力资源占山为王是足够了,但要进一步壮大实力就显得捉襟见肘,除非降低军民比例,将大部分劳动力投入到生产中,以积累充足的生存物资,否则一旦军事行动遭受挫折,或是遇上点儿自然灾害,整个部族就可能因为物资短缺而分崩离析。</p>
游牧民族在面对生存竞争时的容错率远低于农耕文明,这也是为什么北魏、契丹、金、元等政权在入主中原后,都会立刻改变其原有的生活习俗,转而向汉族靠拢。</p>
不是汉族文化对他们真的有多大吸引力,只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更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统治。</p>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外乎如此。</p>
以前女真人都生活在穷山恶水之间,根本没法靠种粮维持生计。</p>
现在就不同了,他们不仅抢到了土地,还制造了大量流民,这些流民对明朝而言是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对他们却是实打实的生产力。</p>
只要拿出土地招揽流民,女真人的物资积累速度立马就能上几个台阶,即便在军事方面偶遇挫折,仍然可以依靠物资储备度过难关,成为明朝难以消除的外患。</p>
如今广宁城外的数万流民无处容身,明朝的财政也负担不起这些人的生存需求,到最后只能逼得他们去投靠女真人。</p>
如果往朝鲜方向逃亡的流民也做出同样的选择,那努尔哈赤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爆一波兵了。</p>
鉴于上述原因,朝廷中央不得不想办法稳住流民,从而抑制女真人的发展势头。</p>
傍晚,夜幕即将落下,京城里的大街小巷陆陆续续亮起了灯火,帝国的心脏繁华依旧。</p>
公卿贵戚们换上一身华服出门,穿梭在酒肆廊坊之中,流连于酥胸罗裙其间,好一派醉生梦死的盛世画面。</p>
他们豪掷千金只为博红颜一笑,动辄一晚就能花千两纹银,岂止“财大气粗”四个字足以形容。</p>
可怜兵部值房中的几位郎官,此时还在为不足万两银子的军粮犯愁。</p>
突然屋外传来了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房门“嘎吱”一下被推开,一个略显消瘦的身影走了进来。</p>
几位郎官不约而同的执礼道:“孙阁老。”</p>
“不必多礼,崔大人呢?”</p>
“禀阁老,尚书大人去街边吃碗面,一会儿就回来。”</p>
孙承宗轻轻点了点头,道:“大兴仓还有多少军粮可以调拨?”</p>
“还有不足八千石,其中粗粮占了六千石。”</p>
眼下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存粮不多也很正常。</p>
“明日将这批军粮运往山海关,再发一道六百里急递给辽东巡抚薛国用,命他自接到急递起,从军中拨出一万担粮食开设粥厂,粥厂要安置在通往广宁的驿道旁,每十里设一座,每座每日熬五石米,总共设二十座,只许供给辽西口音的难民。”</p>
车驾清吏司员外郎跨出一步小声道:“阁老,近几日一直在往山海关运送物资,所有的驴车、牛车都派出去了。”(车驾清吏司负责军需品的运输调配。)</p>
从大兴仓到山海关的驿道路程有五百多里,不可能用人力小推车运输,因为成本太高,一石米少说也要花三两银子,八千石就得二万四千两。</p>
孙承宗也不废话,直接问道:“京城里有几家盐商?”(盐商替军队运输物资以换取盐引,再凭盐引换回官盐售卖赚取差价。)</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