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我把大明朝都弄成啥样了第116章 第一件大事
经过一番讨论,王化贞的条呈由孙承宗拟票后送进了司礼监。</p>
筹建铸炮厂的建议勉强取得了阁臣们的认可,大伙儿更多的是看在叶向高的面子上才点了头,但几乎没人认为皇帝会批复,多半又是留中不发。</p>
因为票拟中已言明,户部无力承担新建铸炮厂的费用,甚至连后期的营运都没法接手,只能请皇上圣裁。</p>
这就等于是说朝臣对引进铸炮厂没有意见,可也不会掺和其中,毕竟十几万两银子足够买几十门红夷大炮了,干嘛还费劲自己造呢?</p>
眼下户部已然收不抵支,每分银子都要精打细算,哪儿敢再花冤枉钱。</p>
朱家的子孙大多“勤俭持家”,这是阁臣们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别说出钱造火炮呢,就算敌人打上门,也未见得会掏银子平事儿。</p>
两年前的熊廷弼不是极得万历老儿的信任吗?结果不也一样要不到军饷。</p>
要是当时万历老儿能爽快一点,把熊廷弼请饷的条陈给批了,也不至于让努尔哈赤闹出现在这么大动静。</p>
哎,一想到前不久才坑了小皇帝七十五万两银子,紧接着又丢了辽阳、海州、盖州三座重镇,刘一燝和韩爌这几位阁臣就更没底气开口了。</p>
可令孙承宗没想到的是,票拟才送出去还不到一个时辰,秉笔太监就火急火燎的跑来内阁值房见他了。</p>
“孙师傅,咱家想问问这是怎么回事儿?”魏忠贤举着手中的票拟晃了晃,一脸急切的说。</p>
孙承宗以为小皇帝已经看过了,便露出一副为难的表情,道:“内阁商议过此事,我们都觉得能自产红夷大炮是好事,既可用于九边,又可用于海防。但魏公公你也知道户部的情况,这些年朝廷在辽东的开支与日俱增,户部实在无钱筹建铸炮厂,只能…只能让皇上拿主意。”</p>
“那你们为何同意花五万五千两银子从葡夷那里买二十门火炮和五百发炮弹?”</p>
“实不相瞒,江浙的茶税刚收上来,户部也就能挤出这点儿钱。况且前线军情紧急,二十门火炮买来就可以立刻运往前线装备,若是等建好了铸炮厂再造,恐怕会贻误战机呀。”</p>
王化贞要的是一百八十门火炮和两万发炮弹,共折银六十五万两,户部上哪儿去弄这么多钱?只好先买点儿给前线送去,也算是表明一下支持辽东将士的态度。</p>
其实王化贞知道朝廷拿不出六十五万两银子,即使有这么多钱,也会先补发九边的欠饷,哪儿能全用来买炮。</p>
士卒还要不要吃饭啦?</p>
可向朝廷要钱向来都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开口不狠的话,你连零头都拿不到,所以大伙儿渐渐也形成了习惯,尽量往高报。</p>
再则要得越多,说明自己的困难越大,将来败了有个说辞、赢了功劳翻倍,这是当官的基本套路,不用白不用。</p>
话说回来,你要真在城楼上密密麻麻架一排火炮,女真人也就不来了。</p>
努尔哈赤只是文盲,不是傻子,不会信什么刀枪不入的鬼话。</p>
魏忠贤听孙承宗这么一说,心头立时有了决断:铸炮厂这门生意有搞头呀,必须得说服万岁爷出钱,自己和客印月也投一点儿。</p>
十几万两银子建起来,能卖给朝廷难以计数的武器弹药,而且由皇帝撑腰,肯定是独家垄断呀,那还不得发大财?</p>
这门生意没有哪个皇亲国戚或是商贾巨富敢做,他们最多只有参股的份。</p>
户部每年都要收税,每年都能买一批火炮,只要天下是大明的天下,这买卖就能一直做下去,光是想想都觉得美滋滋。</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